“這次展示的產品比往屆多,而且都是一些新領域的產品,會讓大家耳目一新。”這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寶雞巨成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建輝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
從一個三畝地的小廠子如何成為“小巨人”?新領域、耳目一新,兩個“新”字道出了“小巨人”站起來的奧秘:以差異化創新促高質量發展。然而,“小巨人”的成長并非一帆風順。
時間回到企業成立之初,當時,該企業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子。如何打開市場尋求突破?羅建輝把目光盯在了鈦材料在焦化工藝線上的研發應用:“我與妻子都是學化工的,知道鈦具有耐腐蝕、壽命長的特性,在石化冶金行業領域前景廣闊。”當時,大鋼廠都有焦化車間,而鈦材在這一領域的應用還是空白。于是,他下定決心“奔著我是第一家”的目標而去,在差異化中做一家“敢吃螃蟹”的企業。
令人意外的是,“螃蟹”還沒吃到卻“碰了一鼻子灰”。羅建輝帶著目標前行,來到了武鋼焦化公司商談焦化車間用鈦材料的事,沒想到對方總工程師第一句話是:“你們的產品在國內哪家用過?”羅建輝回答:“目前國內還沒有人用。”總工程師當著他的面說:“我們單位不是你的試驗基地!”一句話,讓羅建輝心情跌入谷底。
不甘心的羅建輝繼續與對方商談,對方提出敢不敢不付款而先使用鈦材?“敢!”對鈦材信心十足的羅建輝果敢地答道。于是,雙方約定使用滿意后再付款。果然,鈦因其優異性能在不銹鋼面前“完勝”,新材料鈦在焦化車間代替不銹鋼應用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巨成鈦業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獎勵。
與武鋼的這次博弈,不僅為巨成鈦業打開了市場大門,更堅定了羅建輝走差異化發展路徑的信心。
近年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巨成鈦業堅持差異化發展,緊盯新領域新市場,持續在細分領域創新完善,研究開發新項目、新工藝,促進鈦材在新領域不斷產生新技術、新成果。
同時,作為一家高科技型民營鈦企,羅建輝一直把科技創新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巨成鈦業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不斷吸取國內外同行先進的技術和經驗,與清華大學、西北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起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巨成鈦業每年用于產品研發、科技創新的費用占總產值的20%。截至目前,該公司獲得了20多項國家專利,專利產品鈦種板從最初的100噸已上升至如今的2000噸,產品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產品遠銷至美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士、比利時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
制造出鈦合金疫苗生產線,研發的標準化全鈦空冷器遠銷至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生產的高性能鈦材料在新能源市場深受客戶好評……如今,在新能源賽道上,搶占“智”高點,巨成鈦業又一次迎來高光時刻。
“要做就一定要做出不一樣的產品,一定要注重研發,高起點、高質量發展,不斷開發鈦在不同行業領域的應用,一點一滴去積累,樹立品牌。”羅建輝如是說。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只有專心在“新”字上下功夫,練就獨門絕技,才能在競爭中贏得市場。目前,巨成鈦業正在進行新能源裝備、海洋及軍工領域的高端產品開發,促進新能源產業技術革新和行業格局轉變,滿足我國新能源裝備領域對先進基礎材料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