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業都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成功的理論。近日,筆者走進寶雞市金海源鈦標準件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海源),與該公司總經理許成談金海源的昨天、今天與明天,許成的“雞蛋理論”讓筆者耳目一新。
筆者提到了40年前用20元起家,如今資產上百億的五江集團董事局主席肖安江“先有思想、窺探市場、再建工廠”的發展理論;20年前在武漢大街小巷推銷小熊杯壺,如今成為中國杯壺引領企業,擁有“一生只做一只杯”理論的張碧峰夫婦……這些企業家的治企理念值得學習,精神令人敬佩。許成說,金海源是一家民營小加工企業,需要努力養好“雞”,才能下好“蛋”。
許成很謙虛,金海源鈦標準件的產能規模與實際產量在寶雞市排名或許能摘冠,在國內民營鈦緊固件企業中處于領先地位。10月份,金海源的一批緊固件又一次走出了國門。筆者問許成“養好雞、下好蛋”是什么理論?他說,“雞”就是機器設備,“蛋”就是產品,沒有“雞”便沒有“蛋”,養好“雞”才能有好“蛋”。許成治理金海源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理論——“雞蛋理論”。
筆者問:“假如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角度理解金海源的‘雞蛋理論’,是‘雞’具有競爭力還是‘蛋’具有競爭力?”許成說:“‘雞’和‘蛋’都具有競爭力,但‘雞’是核心競爭力。”他說,一個企業需要有良好的設備,才能在精細化的操作中生產出品質優異的產品,用品質優異的產品打開市場。
2002年,金海源剛成立時,幾臺舊設備哪能生產出來好產品,所以,其產品工藝粗糙、品質低端,銷售收入只有幾十萬元,產品很難進入高端領域。隨著金海源設備的改進、完善、提升,其產品質量越來越好。2019年至今,金海源投入近千萬元實現設備的更新換代,還計劃在2023年投入四五百萬元添置新設備。在生產現場,筆者從設備更替里看到了金海源從低端邁向高端的發展歷程。
緊固件一直被譽為“工業之米”,為了這米粒大小的事,許成找到了金海源的發展理論——裝備是提升產品質量的核心競爭力。每一次設備提升的過程中都融入了這個企業團隊的智慧。20年前,幾十萬元收入的低端緊固件小企業,如今已發展成為銷售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規模型企業,國家的某些重大深海裝備項目都用上了金海源的緊固件。
許成說,作為“工業之米”的緊固件雖小,但它們在生產生活的很多工具、設施、設備、儀器中都有所應用,金海源將會繼續養好“雞”、下好“蛋”,做出更高品質的鈦緊固件,朝著精細化、高質量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