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康熙在微服私訪時,曾路過一農家,主人見他衣著講究、氣度不凡,便問道:“客官定是富貴人家,想必家里田地不少吧?”康熙微微一笑,說:“我家只有一畝三分地。”由此,“一畝三分地”延用至今,但意義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了“個人專屬利益”的代名詞,意思引申為“自己的小地盤”。
據寶雞鑫諾新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雞鑫諾)第一位員工陳建軍回憶,該公司起步時,規模較小,2004年、2005年,員工還四處找活路,公司不僅做小貿易,還接受外委加工。經過多年的發展,寶雞鑫諾訂單越來越多,口碑越來越好,該公司董事長鄭永利也產生了租地建廠房的想法。租地建廠房只是小小的“一畝三分地”,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不容易。
鄭永利談到“一畝三分地”時,筆者能感覺到寶雞鑫諾創業時的不易。今天的寶雞鑫諾窗明幾凈,辦公樓、廠房十分整潔,裝備先進,年產值過億元,產品占據國內醫療鈦材市場35%以上。鄭永利說,創業初期,沒有錢買地只能租地建廠房,籌集資金買設備也是非常困難的,當時四處舉債建廠,硬是咬緊牙關在“一畝三分地”上把廠子建了起來,員工數量從三人發展到五六人,再到十七八人。整個過程中,鄭永利都在考慮如何腳踏實地地把企業做好、做穩、做久。
陳建軍對筆者說,寶雞鑫諾能一步步做好,規模慢慢做大,還是與注重產品品質和發展理念有很大的關系。他說,鄭永利樹立的產品品質理念一直是寶雞鑫諾人追求品質的一面旗幟,鄭永利要求,不論產品訂單多少、不論客戶大小、不論是否賺錢,品質堅決不能丟,不能讓企業毀譽。正是一如既往地堅持品質至上,寶雞鑫諾才擁有了“一畝三分地”,且獲得了良好信譽。
建好廠房后,以前“貿易+研發+外委”的生產方式轉化為“貿易+研發+自產”,偶爾有些外委加工。鄭永利說,寶雞鑫諾雖然有了自己的廠房和裝備,依然在創業的初期,條件十分簡陋,國內市場認可度較低。產品有鈦光棒,以棒絲材為主,板材為輔,就這樣堅持以品質立企,努力以品質鑄就未來。隨著對產品市場的調研分析與了解,寶雞鑫諾逐步調整了產品方向,開始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試航。
“一畝三分地”是自己的小地盤,如何讓小地盤變大?這里面蘊藏著寶雞鑫諾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