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房地產企業轉戰航材高科技領域,14年時間,陜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一躍成為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鈦行業前列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屢解“卡脖子”難題。
鈦合金材料堪稱航空航天器中的“精糧和鈣片”??勺?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急需的TC4領域,產品一直嚴重依賴進口。2007年,天成航材從零起步,幾年下來,過億資金打了水漂,企業負債累累,成果遙遙無期。隨著車偉海外學成歸來擔任總經理,天成航材以全新的國際視野,緊抓引進人才的“牛鼻子”,聯合德國、美國、烏克蘭、奧地利等國際一流公司院所及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師昌緒先進材料創新中心,組建起產學研一體化團隊,一舉攻克36個主要設備和66種核心工藝難關,投資12.8億元,啟動了1萬噸航空用鈦合金項目。自主研發、設計出了我國首條航空級鈦合金棒線材生產線,徹底解決了這一困擾中國航空業近半個世紀的“卡脖子”難題,實現了航空緊固件用鈦合金的“進口替代”,并成為全球第三家、國內第一家擁有此項制備技術的公司。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同一時代不同型號的發動機壽命差距最高可達數千小時,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材料。天成航材從材料基因學出發,對材料晶界取向、加載方向等影響疲勞、蠕變的因素進行模擬計算,探索出了發動機葉片用鈦合金的核心工藝,貫通世界最大的特種金屬棒材生產線,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根直徑25mm的超細晶葉片用TC11鈦棒,從材料端全方位滿足了未來航空發動機大推力、遠航程、久航時的迫切需求。
這家畝投資強度超500萬、畝稅收24萬,已取得百余項專利和成果的民營企業,始終以創新為動力、人才為支撐,瞄準焦點、難點問題,產學研一體推進,針對航空航天關鍵應用需求,在材料端不斷創新突破,實現了中國鈦產業從跟跑、并跑再到領跑的大跨越。
中科院院士曹春曉認為:“天成航材‘以軋代鍛、鍛軋結合’的生產工藝,為飛機結構件和發動機盤、軸件制造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是對鈦合金制備的革命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