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我國鈦白粉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生產水平還是企業規模都已列世界之巔,通過不懈努力,中國鈦白粉產量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并全面邁向綠色發展快車道——
我國鈦白粉行業起步于1956年誕生的上海華恒化工廠。雖比挪威所建的世界第一座鈦白粉工廠晚了整整40年,但經過65年的發展,在黨的領導下,我國鈦白粉行業后來居上,到2020年已擁有42家全流程生產企業,年綜合產量超過350萬噸,現在正在向鈦白粉強國努力奮進。
1957年,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組織力量系統研究開發顏料級銳鈦型鈦白粉生產工藝,1958年在天津、濟南、無錫等地建立了一些非顏料級小型鈦白粉工廠。1962~1963年,天津化工研究院擴大顏料級銳鈦型鈦白粉試驗成果,在上海華恒化工廠和天津同生化工廠進行工業化試生產,并通過了化工部和上海市化工局共同組織的鑒定,為我國硫酸法銳鈦型鈦白粉生產奠定了工藝基礎。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各地興建了許多小型鈦白粉廠,108家企業主要集中在河南、廣西、江蘇等省份,且多為鄉鎮企業。這些企業不僅規模小,而且技術、裝置落后,產品質量差,“三廢”污染嚴重。
為限制不具備生產條件的鈦白粉企業一哄而上,1988年化工部制訂政策,不準再建3500噸/年以下規模的鈦白粉企業,并在1991年實行鈦白粉生產許可證制度。
在制訂“七五”計劃時,化工部又提出“硫酸法和氯化法兩種工藝并舉、基本建設與技術改造并舉、技術引進與國內技術開發并舉”的發展方針,一批萬噸級鈦白粉工廠開始籌建,引進技術也開始有序進行。
其中,核工業部404廠引進捷克波利彩公司鈦白粉工藝、工程技術,于1993年建成1.5萬噸/年硫酸法鈦白粉工廠;四川重慶渝港鈦白粉股份有限公司引進波蘭波利茲鈦白粉工廠技術和設備,于1995年建成1.5萬噸/年鈦白粉廠;1994年遼寧錦州鐵合金廠建成我國第一套1.5萬噸/年氯化法鈦白粉裝置。引進項目的消化吸收,對我國鈦白粉行業的技術進步、裝置大型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國鈦白粉行業實質性的發展始于1998年。據國家化工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主任、鈦白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畢勝介紹,上世紀90年代前,我國尚無一座萬噸級鈦白粉生產企業,1998~2020年是鈦白粉工業大發展的年代,有效總產能逐年急劇提升,2001年超過日本居全球第二,2009年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氯化法技術在經過漫長的摸索以后,近年也獲得規模突破。特別是2020年,全國氯化法鈦白粉產量近32萬噸,取得“雙突破”。
截至目前,全國鈦白粉行業年產量達1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企業共12家,依次為龍蟒佰利、攀鋼釩鈦、中核鈦白、中國化工集團、山東東佳集團、金浦鈦業、山東金海鈦業、寧波新福、山東道恩鈦業、廣西金茂鈦業、云南(攀枝花)大互通和攀枝花鈦海(集團)。現階段還有近10個大型擴產在建項目,年總產能130萬噸左右。這些項目未來1~2年若建成投產,行業年總產能將增加到500萬~510萬噸,可在相當程度上改變行業面貌。
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鈦白粉工業在技術工藝、產品品質和產業鏈延伸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在新技術、新裝備方面,近年來武漢方園開發的酸解尾氣處理技術,湖北聲榮環保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酸解尾渣回收及綜合利用技術,南通三圣的鈦液多效濃縮技術及裝備,南京華電節能環保有限公司的轉窯尾氣余熱利用技術,中憶綠源的MVR低溫濃縮技術,廣東惠云的紅石膏高壓壓濾機脫水設備,硫、鈦、鐵、鈣聯產技術及連續酸解技術,為我國鈦白粉行業技術進步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產業鏈發展方面,企業依據自身狀況和周邊環境特色,逐步創造條件走聯產道路,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循環發展。四川龍蟒、山東東佳、山東金海鈦業、山東道恩、惠云鈦業、潛江方圓、江西添光等大批骨干企業推出硫—鈦、硫—磷—鈦、硫—銨—鈦、硫—鐵—鈦、硫—鈦—石膏—水泥等各具特色的綠色產業鏈。
鈦白粉產品品質提升也逐漸加快。江蘇泛華化學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二氧化鈦類產品的創新型科技公司,旗下子公司"江蘇特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門開展各種高端鈦白粉產品和二氧化鈦新材料的研發,研發成果不斷轉化實現;公司(含下屬子公司泛華檢測、特豐新材、港烽新材)目前共申請專利56件,已取得授權技術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已轉化技術成果有:近紅外反射二氧化鈦IR-1000、新型近紅外反射二氧化鈦IR-600、高端塑料用金紅石鈦白粉DR-2588、高耐候性塑料級鈦白粉DR-2589等高端鈦白粉產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為國內外下游高端市場的新寵。
龍蟒佰利聯、山東東佳、攀鋼釩鈦、寧波新福、惠云鈦業、潛江方圓等一大批企業的涂料、塑料專用硫酸法金紅石型鈦白粉品質已達到或接近國際一線產品水平,受到高端市場認可,使我國在鈦白粉強國之路上又邁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