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袁隆平、鐘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公開后,引起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突破長期制約我國國防及工業重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既要解決當下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關鍵技術,更要立足長遠,突破和掌握國家發展所需的自主、原創核心關鍵技術。
記者:總書記在回信中特別提到,要“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您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王華明: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明確指明了努力方向和目標。在當今復雜國際環境條件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過程中,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關鍵。我們只有突破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擺脫國家工業和國防等關鍵技術“受制于人”、被“卡脖子”的被動局面,才能切實保障國家各項事業穩定發展和安全發展的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3月4日就明確指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重大裝備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及其大型關鍵金屬構件制造技術,是航空航天等重大工業裝備發展的基礎和核心關鍵技術,是衡量國家綜合工業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制造技術及制造能力不足,是長期制約我國國防及工業重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我們團隊長期研究的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俗稱“3D打印”)技術,既是一種顛覆性的金屬成形制造技術、更是一種“變革性”的超常冶金材料制備新技術,對重大裝備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技術、大型整體關鍵構件制造技術及裝備結構設計與裝備制造模式帶來變革性影響。
我們團隊經近30年的潛心研究,瞄準航空航天等重大裝備發展的戰略需求,同多家單位“產學研”緊密結合,在國際上率先突破了鈦合金、超高強度鋼、耐熱合金等高性能大型關鍵承力構件增材制造的工藝、裝備、材料和工程化應用等核心關鍵技術,在我國艦載機、大型運輸機、長征5B運載火箭等重大裝備研制生產中工程應用并發揮關鍵作用。
在今后工作中,我和我的團隊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自覺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更加聚焦瞄準航空航天、能源動力、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重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更加敏銳洞察和把握重大裝備高性能結構材料制備科學和先進制造技術前沿發展方向,在重大裝備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增材制造的創新工藝、高性能金屬結構新材料、成套裝備和工程應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上,不斷取得創新性、引領性的新突破,做出頂天立地的重大創新成果。
記者:科技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關鍵,我國科技如何在創新發展上做得更好?
王華明:第一,科技創新一定要更加密切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和長遠需求,同時更加敏銳洞悉和把握科技前沿發展方向,“產學研”更緊密結合,既解決當下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關鍵技術,更要立足長遠,突破和掌握國家發展所需的自主、原創核心關鍵技術,在突破重大核心關鍵技術過程中,解決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和引領科技發展方向,做出對建設現代化強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促進國家發展和進步真正“有用”“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把科技創新的“論文”寫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程中。
第二,科技創新一定要更加求真務實,要弘揚嚴謹的科學精神,要營造崇尚科學、崇尚科技創新的社會氛圍、營造建立有利于科技工作者立志于潛心研究、矢志于“十年磨一劍、終生磨一劍”地解決關鍵科技難題的政策環境,要遵守科研客觀規律,特別要力戒浮躁浮夸,摒棄“行政式、簡單化、指標化”、急功近利的科研項目管理考核、人才評價、成果評價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