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第一次采訪拓普達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勇錦是2018年10月,與其說是采訪,不如說是聊天,聊聊該企業的發展。
那天,接受記者采訪的王勇錦有些拘謹。他在福建當過老師,在德國開過餐飲,人生經歷也算豐富。職業從教師到餐飲管理,再從餐飲管理到創立鈦加工企業,這個跨越是很大的。短短20分鐘的聊天,王勇錦談了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什么離開德國再回到中國?為什么最早選擇鈦行業徑鍛?他把一個個問題捋得很清楚,讓記者的采訪有了著墨點,于是寫了專訪《拓普達的“國際范”——訪寶雞拓普達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勇錦》。
也是從那次采訪開始,有了記者眼中的王勇錦,在一次次接觸中,感覺他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了解王勇錦這位企業家,梳理他的思想,從中可以感受到拓普達的發展思路。一個企業的發展,頂層思維更重要,而頂層思維的前瞻性與靈魂人物緊密相關。一個企業的靈魂人物自然就是火車頭,“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王勇錦自然是拓普達的“車頭”。
王勇錦戴著一副眼鏡,今年43歲的他十分儒雅,從業經歷很難與餐飲掛上鉤,看起來倒像是一個做學問的人。但當記者與王勇錦交流之后,發現他思維敏捷,對大勢的判斷、對市場的分析有其獨到之處。10年前,他放棄德國綠卡回到中國,相信中國力量,相信中國經濟的發展,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他回到中國,在選擇創業方向時曾經迷茫過,但最終選擇了鈦行業。王勇錦說,鈦是很好的東西,在德國很多產品只要與鈦相關,價格就很高,說明這個產業是有潛力的朝陽產業。但如何進入鈦行業,是王勇錦面對的又一次選擇,因為這之前他知道鈦價格高,但對鈦性能的認識還是陌生的。后來在朋友的助力分析之下,果斷選擇了徑鍛,因為徑鍛可以彌補寶鈦集團與西部超導的空缺。于是,決定上徑鍛生產線,既可填補兩大企業的徑鍛缺項,又可支撐拓普達的正常生產經營,還可實現資源共享共贏。王勇錦團隊開始租賃廠房,拓普達第一位員工趙小寧說,創業那幾年真的不容易,王勇錦既是領導者也是生產者。
吃得苦耐得勞,放得下面子,做好每一件事的人,只要機遇來了往往會比別人做得更好、更優秀。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一路的艱辛,有著常人所不知的困難。王勇錦說到當年租房創業的艱苦時,雖然他表面鎮靜,但記者能感受到他當時的艱難。
與王勇錦接觸之后,感覺他待人誠懇,對幫助過他的人有情有義,對公司高層、中層及一線員工分工明確又關心到位,讓拓普達有“家”的氛圍。該企業從當初徑鍛加工拓展到海洋裝備,再到深入兵器領域,都能體現出王勇錦及其團隊的足智多謀。
拓普達在格局與視野中拓展未來,王勇錦用儒商品質治企,用情商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用智商瞻望拓普達發展的方向。他給能人用武之地,不拘一格選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這或許就是記者眼中的王勇錦展現的個人情懷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