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勢得勢,識“勢”者為俊杰。疫情下,有的人對中國經濟很悲觀。記者到寶雞采訪寶鈦集團董事長王文生、巨成鈦業董事長羅建輝時,他們對疫情的影響很冷靜。王文生說,全球疫情下誰也不能“獨善其身”,疫情影響呈現“比較好的、受影響一般的、受影響較大的”三種情況。他說,企業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疫情就會把損失降到最小。羅建輝說,客觀地講,疫情對鈦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影響程度因企業而異,出口企業影響較大一些。他說,人類面臨的每一次瘟疫、天災,社會不但沒有退步反而是在修復中前進。寶鈦集團、巨成鈦業在疫情中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響,相信他們以冷靜的態度積極應對,損失會降到最小,經濟復蘇中還會一點點把損失補回來。
社會前進的步伐是螺旋式的,經濟發展的軌跡同樣也是螺旋式的。因為,事物發展總的方向和趨勢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前進運動。但前進的道路不是直線,而是迂回曲折的,會出現向出發點回復現象。這次全球性疫情,近期看是一次經濟倒退,長期看卻是經濟發展的一次整合,甚至可以說是一次優勝劣汰的洗牌?;蛟S“洗洗更健康”,洗洗更利于各行各業優秀企業走得更好,優秀產品更有市場。
記者走訪調研分析了國內鈦產業鏈條上的情況,的確,從海綿鈦到鈦材加工企業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尤其是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影響較大。但是,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疫情影響”的問題。因為,從2018年下半年以來,海綿鈦增產擴產的腳步加快了,鈦材加工企業也沒有閑著,上裝備重復上生產線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今年上半年海綿鈦產量5萬噸左右,這是歷史同期最高紀錄,下游市場并沒有這么大的用量,所以,價格從8萬元回跌,與疫情只有一點關系,那就是疫情為加速下跌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另外,鈦材加工市場既分散又重復建設,比如鈦焊管市場重復上生產線,疫情來不來,下一步“拼價”都是主基調。
盡管鈦產業鏈條發展并不完善,海綿鈦產能過剩,鈦材加工的中、低端能力富余,高端不足。但鈦微媒記者通過走訪大量企業后分析,認為海綿鈦市場會繼續在低位運行,但從5月末6月初不會再往下砸深坑了,而是在低位平穩運行。事先分析為證,以下是鈦微媒5月8日在《海綿鈦價格在“兩多兩少”中行走鋼絲》一文分析的一段話——“海綿鈦價格底部已經砸出4.5萬元/噸深坑,未來5萬~6.5萬元/噸估計要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了。市場有一只無形的手,這只手也是無情的。因為,市場不相信眼淚。但也要相信,盡管當下海綿鈦市場價格體系一片混亂,二季度末進入三季度時,混亂的海綿鈦市場必將會在市場的梳理中逐步走向穩定。只是建議海綿鈦企業且行且珍惜,遵循市場規律才是王道,價格要交給市場來定。”
分析我國今年1至5月進出口總額情況,可以看到出口狀況在逐步好轉——
一季度,進出口總額下降6.4%,出口下降11.4%,進口下降0.7%;
1~4月,進出口總額下降4.9%,出口下降6.4%,進口下降3.2%;
1~5月,進出口總額下降4.9%,出口下降4.7%,進口下降5.2%。商務部在公布1~5月進出口總額時,專門有一句,5月當月出口增長1.4%,進口下降12.7%。
進出口總額看似一組枯燥的數字,其實里面藏著政治經濟學。一季度時,我國疫情最嚴重,國外零星有幾個新冠病毒感染者,所以出口大幅下降達到11.4%,而進口只下降了0.7%,這也是出口鈦企發出了“哀鴻遍野”聲音的原因。隨著中國疫情控制,國外疫情“失控”,進出口數據開始發生變化,1~5月,出口下降4.7%,進口下降5.2%,5月份出口已經出現增長1.4%,進口則大幅下降12.7%。數據告訴我們,出口開始慢慢好轉了,這也印證了王文生、羅建輝說的要冷靜分析,積極應對,而不能人云亦云,消極待之。
6月底,記者走訪了珠江三角洲一帶,一位臺商說,雖然貿易企業仍受全球疫情影響較大,但中國經濟已經在悄悄復蘇。在與深圳極致鈦業總經理王軍、霸獅鈦業總經理郭元兵交流鈦市場時,獲悉兩家企業生產經營飽滿,經營狀況估計好于去年。因為,疫情改變了兩家公司的營銷思路,以變應變,積極應對,在靜中觀察,在變中發展。
從我國進出口總額數據變化看疫情下的鈦產業鏈發展,未來,中國經濟與中國鈦產業一定是在修復中前進,就像羅建輝說的那樣:鈦的市場依舊在那里,只是疫情讓市場延緩了發展的腳步。
看勢得勢,這是一種遠見,更是企業發展的戰略眼光,只有優秀企業才能看到大勢,才能在疫情之下品味“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