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16日,第二屆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暨2019長沙新材料產業博覽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此次大會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和長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在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勢下,新材料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新材料與前沿技術交叉融合加速,研發模式變革和自主探索孕育顛覆性創新,以新材料為先導的新興產業不斷涌現。本次大會在此關鍵時期,以“創新、發展、應用”為主題,以服務國家新材料發展戰略、服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國家先進制造業、服務地方新材料特色產業為宗旨,助推我國新材料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唐本忠、魏炳波,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黃伯云、蔣士成、李元元、劉友梅、邱冠周、孫晉良、王海舟、王玉忠、吳慰祖、張聯盟,國際材聯主席韓雅芳,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譚勇等領導、專家出席了大會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主持。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炳波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十三五”以來,各地依托優勢特色資源,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使新材料產業呈現出區域產業集群的良好發展態勢,初步形成若干產業群或產業集聚地,加速了產業鏈在上下游的逐步延伸,帶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AI、智能汽車、5G、VR、大數據等已成為拉動新一代半導體材料、稀土功能等新材料發展的新動力,新材料產業規模正在快速擴張、多項新材料產能位居世界前列,預計2025年我國新材料產值將實現10萬億元。
會上,舉行了第二屆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新材料成果轉化獎”頒獎儀式,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周科朝主持,黃伯云、李元元和魏炳波三位院士為獲獎人頒獎。獲得本屆大會“新材料成果轉化獎”的有北京沃爾德金剛石工具股份有限公司陳繼鋒、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賀躍輝、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黃學杰、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特種玻璃纖維與光電功能材料研究院、中建材光芯科技有限公司賈金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宋志棠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閆阿儒6位專家。
頒獎儀式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干勇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分別作了主題為《制造強國基礎要素及基礎能力提升》與《石墨烯新材料:從科學到工程》的精彩報告。
本屆大會共設25個分論壇,其中,專業論壇20個,包括:石墨烯材料及應用論壇、先進復合材料論壇、輕金屬及加工技術論壇、超硬材料論壇、有色金屬新材料論壇等。大會報告主題涉及新材料戰略發展、熱點領域評述、高技術及先進制造業需求、新材料科創板上市及投融資等。
大會同期還舉辦了2019長沙新材料產業博覽會。
關鍵新材料已站在國際競爭的前沿門檻
新材料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基礎。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勢下,發展新材料更是世界各國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謀求政治、經濟、軍事戰略優勢的重要舉措。
雖然,我國新材料產業相比發達國家起步晚、底子薄、起點低,但是經過幾十年,尤其近20年的不懈奮斗,我們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材料大國。材料領域的發明專利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材料領域的論文數量達到世界第一、材料領域的專業技能人才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210余人,材料科技人才115萬人,每年材料類大學本科畢業生4萬余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畢業人數1萬余人。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2018年超過4萬億元,占我國GDP的4.4%。除此之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互融合的新材料創新體系逐步形成并日趨完善,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產業化基地接近400家,新材料產業研發能力在不斷積累中逐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部分關鍵材料出現重大突破,研發、設計、生產、應用以及品種門類齊全的新材料產業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十三五”以來,各地依托優勢特色資源,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使新材料產業呈現出區域產業集聚的良好發展態勢,初步形成了若干產業集群或產業集聚地,加速了產業鏈在上下游的逐步延伸,帶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人工智能、智能汽車、5G、虛擬現實VR、大數據等已成為拉動新一代半導體材料、稀土功能等新材料發展的新動力。新材料產業規模正在快速擴張,多項新材料產能位居世界前列,預計2025年我國新材料產值將實現10萬億元。
我國新材料發展如此之快,是我國科技強國戰略的偉大勝利。是我們廣大材料人報效祖國、艱苦創業、頑強拼博取得的舉世成就。
縱觀新材料“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發展歷程,中國新材料的基礎研究正在大幅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部分領域出現了并跑甚至領跑的可喜局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新材料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仍然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尤其表現在高端制造業的關鍵材料,完全自給率僅20%左右,“大而不強,小而不優”“短板明顯,長板不長”問題仍是當前的突出矛盾。與此同時,面對中國的崛起,一些西方國家開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在關鍵材料領域對我國實行了嚴格的封鎖和遏制,高端材料技術壁壘日趨嚴峻,國際封鎖不斷加強。
作為創新的主體,我們的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跟蹤仿制成為多年的慣勢,材料先行理念尚未體現,“重系統,重工藝,輕材料”給新材料留下了不科學的“短、平、快”發展空間,一些高端材料由于研發耗時長,企業已習慣依賴進口,導致“越進口就越依賴進口”“重市場、輕研發”使多數企業掙扎于“引進、加工生產、再引進、再加工生產”的怪圈。這些問題使我們的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始終處于被動局面。
作為創新的源泉,我們的研發單位普遍存在“重學術、輕應用”“重跟蹤、輕原創”的問題。重點領域缺乏深層次協作與交流,重大項目缺乏協同性合作和系統性引領,原創性理論研究不系統,產業化銜接不夠深入,科技成果產業轉化率較低。這些問題導致我國新材料“產學研用”長期存在嚴重脫節。
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勢頭愈發強勁,“用市場換技術”時代即將終結,貿易戰已發展成為高技術領域的對決,新材料作為高技術競爭的要害,已成為我國未來5年戰略重大轉變的關鍵焦點,核心材料突破、進口替代、解決受制于人的問題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成為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沿門檻,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我們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