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談到了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有四個小家伙在迷宮中尋找奶酪,他們的得到與失去、敏銳與遲鈍、樂觀與消沉、尋找與迷茫,都充滿了人生中有關變化的寓意深長的真理。實際上誰動了奶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去了奶酪后該如何去做?
2018年至今海綿鈦價格由緩慢、穩定到近兩個月的快速上漲,仿佛就有尋找“奶酪”的感覺。海綿鈦企業“唱漲耐聽,唱穩保守,唱跌遭恨”,這是價格后面的表情。刷存在感的自媒體也在抄襲觀點中此起彼伏!“奶酪”的原味已經變味。海綿鈦漲價到底撬動了誰的奶酪?
10多年來,海綿鈦價格一路下滑主要是產能嚴重過剩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波及所致,但并沒有阻礙中國鈦工業高速發展。10多年來,一面是海綿鈦產量穩定中增長,鈦產業發展看好。一面卻是海綿鈦價格在產能過剩中持續走低,直到2018年才開始持續走高。
近一年來,支撐海綿鈦價格一路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四氯化鈦等原料漲價推動;下游需求剛性增長,比如“三航”(航天、航空、航海)需求增長、鈦民用生活品需求增長、軍工用鈦增長。
中國制造業快速提升支撐鈦需求增長(曾經制造業強于中國的美國、日本、俄羅斯用鈦量增長的背后是科技含量,現在中國制造業大幅提升支撐著鈦的剛性需求)。
原料漲價推動海綿鈦漲價,這塊漲價海綿鈦企業無利可圖,漲價收益被四氯化鈦企業拿走。下游剛性需求刺激的漲價,海綿鈦企業才有利可圖。10多年來,海綿鈦企業在價格下行“煎熬”中,以“擠干榨盡”的方式控制成本,成本效益已經凸顯。2019年海綿鈦企業效益不錯,賺多賺少與企業管理有關。
2018年以來,“三航”、民用、軍工、制造業提升支撐鈦的剛性需求,但年需求量不會大幅增長。未來幾年鈦需求會呈現年年穩中有升,這是支撐海綿鈦價格穩定在7.5萬元/噸以上的關鍵。未來從2020年以后海綿鈦價格是否穩定在8萬元/噸、或者上調8.5萬元/噸甚至試探性報價9萬元/噸(也有預測10萬元/噸),需要看以下幾個方面是否“配合”——
四氯化鈦是否繼續漲價?海綿鈦總量能否迅速突破9萬噸乃至10萬噸?鈦材加工企業進口國外海綿鈦動向?國儲海綿鈦是否平抑市場?下游是否持續接受高價鈦材?不管何因,目前國內海綿鈦產能依然過剩,在產的、待產的、新建的,誰都有撬動奶酪的“算盤”!
海綿鈦漲價到底撬動了誰的奶酪?
首先是撬動了海綿鈦企業之間的奶酪,彼此擴產暗中較勁,誰都想在這一輪行情中賺一把。10多年前,海綿鈦價格從25萬元左右一路跌下10萬元“神壇”,海綿鈦企業匯聚遵義召開“遵義會議”統一價格,結果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如今的海綿鈦企業報價神似心難同,執行價格都低于報價,誰都想動別人的奶酪。動了別人的奶酪才能做強自己。市場如戰場,看似鐵板一塊的海綿鈦企業誰不想擠占對手的份額?誰不想在這輪行情中多賺點以防患于未然?
其次是撬動了下游企業的奶酪。海綿鈦漲價擠壓了鈦材加工企業的奶酪,盈利空間收窄。面對海綿鈦漲價,下游支撐不下終究會選擇調價或者觀望,這樣必將動了下游及下下游的奶酪。當鈦錠延續下來的鈦板、鈦管等鈦材價格大幅上漲時,鈦曾經“替代”別的材料又會慢慢被別的材料“替代”,這個過程一旦退潮就是海綿鈦企業的又一次洗牌。因為,我國海綿鈦企業只是家數較多,至今卻沒有一家年產量超過2萬噸,更不要說3萬噸了。
透過現象看本質。海綿鈦漲價到底撬動了誰的奶酪?撬動了自身的奶酪,撬動了整個鈦產業鏈與跨界合作的奶酪,刺激了擴產、復產、新建的“淘金”氛圍,也為新一輪優勝劣汰開辟了新的“戰場”。
市場如戰場,每一次沖鋒過后都會清理戰場。未來,即使海綿鈦產量剛性需求過了8萬噸、9萬噸、10萬噸,也不要慶幸鈦好賺錢的時代已經到來。而要記住海綿鈦產能遠遠不止10萬噸,這就是三五年內海綿鈦企業必將面臨整合的發展趨勢。
海綿鈦漲價撬動了誰的奶酪!強者恒強。撬動的都是競爭對手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