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鎳鋼
含鎳量較高(一般大于3%)的鐵素體鋼在0℃~-196℃溫度范圍內廣泛使用。這類應用包括液化烴氣儲罐以及在寒冷地區使用的結構和機械。這些鋼材利用鎳成分的作用降低沖擊轉變溫度來提高低溫韌性。
在碳鋼和大多數低合金鋼中,溫度降到24℃(75℉)以下時,強度和硬度會增加,而拉伸延性和韌性會下降。鎳可以提高低溫韌性,如圖1夏比沖擊結果所示。
9%鎳鋼于1952年首次應用于液氧容器,從那時起主要用于制作液化天然氣罐的內殼。選擇它而不選擇奧氏體不銹鋼是因為它在最低-196℃的極低溫下同時具備高強度和可靠的斷裂韌性。
▲鎳對正火型和回火型半英寸低碳鋼板沖擊韌性的影響
05
馬氏體時效鋼
▲馬氏體時效鋼是一種高性能材料,高級高爾夫球桿的正面或整個頭部采用了此材料。
馬氏體時效鋼屬于低碳鐵鎳合金,含鎳量約為18%,還能與鈷、鉬、鈦及其他元素鑄成合金。這些合金經過淬火形成馬氏體,然后在480-500℃溫度下進行沉淀硬化熱處理,以便促進Ni3Mo和Ni3Ti等金屬間化合物的沉淀。這些鋼材具有很高的斷裂韌性,而其抗沖擊疲勞強度表明它們能夠有效地應對反復沖擊載荷,例如機電零件中的這類載荷。較低的熱處理溫度使其變形遠小于可淬硬低合金鋼的淬火變形,因此非常適合長薄零件。
馬氏體時效鋼的理想特性總結如下:
· 室溫下具有超高強度
· 經過簡單的熱處理就能保證極小變形
· 與類似強度水平的淬火鋼和回火鋼相比具有優良的斷裂韌性
· 可焊性上佳,容易制作
雖然這些合金鋼中鎳的使用量不如不銹鋼生產那么顯著,但它們應用非常廣泛,因此是工業上重要的促成因素。
為了幫助工程師和規范制定者確定適合某種應用的最佳材料,國際鎳協會提供了免費的技術建議。
術語表
奧氏體是指727℃以上溫度下存在的鋼材原子結構,也是一種非磁性鐵碳固溶體。
滲碳體是分子式為Fe3C的鐵碳化合物。隨著鋼材含碳量的增加,滲碳體和珠光體的數量隨之增加,而且強度也會增加。提高含碳量是提高機械強度和硬度最簡單的方式,但隨著強度的增加,韌性會隨之降低。
注:減小粒徑(變得更細)也可以提高機械強度但韌性不會隨之降低。
夏比沖擊是一項標準化試驗,衡量一塊標準尺寸的金屬片斷裂時吸收的能量。
鐵氧體是指727℃以下溫度下存在的鋼材原子結構。鐵氧體的碳溶解度低于奧氏體,因此鋼材經冷卻后溫度低于727℃時,過量的碳將以滲碳體的形式被固定,并與鐵氧體層疊形成珠光體。因此,室溫下的鋼材微觀結構由鐵氧體內的珠光體島組成。
可淬硬性是指鋼材經過快速冷卻(淬火)后能在特定深度達到特定硬度的能力。
馬氏體是以較高速度對奧氏體進行淬火形成的鋼材磁性結構,其中由于速度太快,碳原子沒有時間以足夠大的數量擴散到晶體結構之外以形成滲碳體。經過淬火后,奧氏體轉變成一種碳過飽和的強應變結構,從而提高機械強度和硬度。
珠光體是由鐵氧體層和滲碳體層交替組成的一種層狀結構。
沉淀硬化是一種熱處理技術,可以促進使金屬晶體結構變硬的金屬化合物(金屬間化合物)分散的細粒沉淀,從而提高可鍛金屬的機械強度或硬度。
韌性是指材料吸收能量并發生塑性變形,從而在受壓時抵抗斷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