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集團是一家有著60年發展歷史的采、選、冶、化、深加工聯合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聯合企業。重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金川集團的光榮傳統。201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金川集團公司承擔起一個國家級貧困地區——定西市安定區和兩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甘南州、臨夏州共18個貧困村4018戶貧困戶1.7萬余人的扶貧任務。金川集團公司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和特長,大力培育富民產業,7年來累計實施幫扶項目149項,用工業化理念和方式促進聯系村轉型升級,用具有金川特色的“扶貧”工作模式,推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幫扶貧困村收入結構由過去單靠傳統種植業拓寬為種植、勞務、養殖“三業并舉”。公司連續6年獲得甘肅省脫貧攻堅先進單位稱號。
積石山縣是甘肅省脫貧攻堅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2017年7月,根據省委省政府扶貧攻堅戰略部署,金川集團公司扶貧攻堅力量全部集中到積石山縣4個鄉的8個深度貧困村,堅持“1234幫扶工作原則”,以8個貧困村和3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靶向,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實施了肉牛養殖、中藥材種植等26項富民產業項目,聯系村農民年人均收入平均漲幅都在20%以上,比省上計劃高出3個百分點。公司聯系村整體預脫貧率達到62.5%,脫貧戶達到270戶,脫貧率超過73.9%,完成了脫貧攻堅決勝期第一年的目標任務。
這個“1234幫扶工作原則”就是金川集團公司帶領群眾掘富源、斬窮根的“法寶”。即:
“一個目標”——確保貧困農牧民人均收入持續增長;
“兩條途徑”——產業培育和人才培訓;
“三新運用”——推廣運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
“四化要求”——市場化幫扶、組織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發展。
“1234幫扶工作原則”的核心是“市場化幫扶”和“產業化扶貧”,把產業培育突出放在首位,消除了“輸血式”“福利式”扶貧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著眼于激發農村內生動力、保證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使幫扶工作走上了“產業化扶貧”的道路,形成了政企同德、干群一心、外援輔助和內生動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的良好局面。
大力培育發展肉牛養殖和中藥材種植富民產業,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在產業培育和開發上,公司一直堅持市場化幫扶模式,通過經濟手段鼓勵和動員群眾投工投勞、參股出資,或者采取生產獎補、以工代賑、勞務補貼等方式,大力培育發展肉牛養殖富民產業。按照統一圈舍、統一畜種、統一飼料、統一管理、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的“六統一”模式,為貧困村發展肉羊養殖業提供全方位的商業模式和組織方式,為養羊困難的農民提供幫扶資金和技術服務,著力培育對精準扶貧具有強力支撐、對農村發展具有示范帶動的富民產業。
公司在安定區、積石山縣幫扶村實施的肉羊養殖產業項目已覆蓋除公司幫扶戶以外的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8個、家庭標準羊舍686間,成立養殖合作社7家,直接受益人群達到532戶。目前肉羊存欄達到1.9萬只,累計出欄2.1萬只,銷售收入達到1425萬元,每戶每年僅在肉羊養殖上獲得的收入就達7125元,占到了貧困戶家庭總收入的45%以上。
在夏河縣實施畜草配套改良項目,引進優質犏雌牛390頭,對當地退化畜種進行改良,改良后的品種產奶量提高了1.5公斤/天,僅此一項每年就使每戶增收1687.5元;引進的小黑麥牧草已累計擴種至1.9萬畝,成為首個甘南藏區畝產超過1500公斤以上的優質畜草,畝產干草比青稞、燕麥高出3倍,累計產草超過2.85萬噸,直接受益農戶達到1500多戶,大大提高了草場載畜能力,有效促進了草畜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通過培育中藥材產業,調整產品產業結構。在積石山引種黃芪、冬花、黨參、銀柴胡等中藥材729畝,惠及195戶貧困戶,并聯系天士力中天藥業合作成立中藥材加工扶貧車間,成功探索出“龍頭企業+加工車間+農戶”產業經營模式。中藥材加工扶貧車間統一為農戶提供優質種苗,參與田間管理和技術培訓,指導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種植,從源頭上控制藥材的質量,完成統一收購,解決了農戶“賣藥難”的問題,降低了農戶的銷售成本,使貧困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增收。
大力開展農民培訓,進一步激發農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金川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有機結合起來,利用自有培訓資源,重點開展勞務技能、農業技術、素質提升三大類培訓,先后培訓富余勞動力和“兩后生”530多人,減免貧困家庭學生全部學雜費。其中,487人通過了焊工、鉗工、鏟運機、挖掘機駕駛等初、中級技能鑒定考試,取證率達到了92%;15名學習礦山無軌設備專業的畢業學員通過聘用考試被公司錄用;79人被公司推薦就業,推薦就業率成功率達到100%;38人選擇自主創業。2016年12月,金川集團公司派遣職工培訓中心教師前往積石山縣劉集鄉成立“金川集團公司駐積石山縣精準扶貧技能培訓站”,開展上門培訓,培訓范圍由聯系村擴大到全鄉,由全鄉擴大到全縣。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大產業支撐人才培訓,舉辦種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共計28批4300多人次。聘請張掖地區養牛專家、中天藥業技術員等,從職業教育、農技推廣、實地示范、拓展綜合技能入手,著力培養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型職業化農民。培訓多采取田間示范、圈棚講解等農民群眾能夠接受理解的方式,重點解決不懂、不會、傳統、落后的問題。組織村干部、產業骨干、致富帶頭人前往北京、山東壽光等農業發達地區培訓學習,拓展視野,增長才干。
此外,公司每年都要對技能模范戶、養殖示范戶進行評選表彰,激發農民群眾學技練藝的積極性。
劉集鄉肖家村肖繼堂以前因無職業技能鑒定證,只能到處打零工。2017年他參加金川公司舉辦的電焊培訓取證后,帶領本村參加過培訓的15名同伴承接了拉薩工信大廈外墻壁掛焊接工程,月收入8000元以上,是以前收入的2倍多。
張輝蘭是積石山縣劉集鄉團結村的女能人。前幾年,她輾轉在新疆、內蒙古打工。當聽說金川集團公司在村里實施肉羊養殖富民產業,她毅然回鄉發展養羊。起初,她也不怎么會養,自從參加了幾次金川集團公司請來的專家培訓班,才開始慢慢摸到了一些門道。為了提高飼草的利用率、吸收率和適口性,她把玉米秸稈粉碎揉絲,再與其他飼草搭配,并加入麩皮、油渣等,羊特別愛吃,長膘還快。她在羊圈墻上掛上溫度計和記錄本,隨時觀察、記錄、掌握每只羊的防疫、成長、配種情況。為了保持羊圈清潔和糞便及時清運,她還引進制作了柵格式羊床,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戶。連續多年羊存欄數都保持在100只左右,年出欄60只以上,年收入超過4萬元。
據積石山縣勞務辦負責人測算,參加過勞務技能培訓的農戶,其勞務收入較培訓前普遍提高2500至5000元/月不等,培訓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以上。
另外,公司還積極聯系省外公益助學機構,派送35名鄉村教師參加中國第九屆貧困山區優秀校長論壇和廣東東莞“良師+益友+我的教育夢”鄉村教師業務拓展訓練營暑期培訓活動,想方設法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產業發展模式探索取得新突破,“麻溝模式”引起各方關注和肯定
積石山縣寨子溝鄉麻溝村是全省出了名的深度貧困村。金川集團探索建立的“麻溝模式”,不僅探索出適合積石山貧困村脫貧攻堅的新路子,也順應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的新形勢。其示范引領的作用和意義主要在于:它避免了“福利式”扶貧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變“輸血”為“造血”,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激發了農民群眾內生動力。
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思路和構想,公司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資金,聯系中天藥業、康美集團、居佳乳業等農業龍頭企業,率先在寨子溝鄉麻溝村、東坪寺村探索出“政府+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保險”的產業發展模式。在積石山縣8個幫扶村每村成立至少一個專業合作社,在摸清貧困戶底數的基礎上,對致貧原因逐戶分析、分類歸納、因戶施策,規劃實施了牛羊養殖、中藥材種植、草業配套等富民產業。
以村級產業發展互助基金方式支持肖家村龍泉農民專業合作社、陽山村國忠農民專業合作社、麻溝村富民產業專業合作社等11個合作社,帶動275戶貧困戶分別種植黃芪500畝、冬花130畝、當歸100畝。當歸每畝收入3000元以上,冬花每畝收入6000元以上,是玉米、油菜等傳統作物收入的2至5倍,讓農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產業帶動模式,建設集中養殖小區2座,為10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投放西門塔爾基礎母牛2頭,實施分戶養殖。大規模的良種投入和恰當的產業模式選擇,使公司8個幫扶村的肉牛存欄量由2017年末的760頭猛增至現在的2356頭,僅一年時間就增加了3倍,成為肉牛養殖專業村。公司幫扶的364戶幫扶戶有近三分之二成為肉牛養殖產業的受益者。
這種模式以資產為紐帶,整合國家、地方、農戶、公司的幫扶資金,折股量化為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股份,一頭聯結農戶,一頭聯結企業和市場,解決了農業項目企業“統”不起來、政府“包”不下來、農戶“辦”不起來的問題,把千家萬戶小生產集合成統一有序的大生產,把合作社組織起來成為市場主體,并通過技術服務與市場合作,提高組織化程度。這種組團發展模式,通過村民自愿參與、自我管理、自主經營,較好地處理了國家、地方、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多方關系,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2018年5月3日,積石山縣委在《工作通訊》上載文全面系統地介紹“金川麻溝模式”,在全縣推廣學習,并被成功復制到東鄉縣,得到省上領導的好評和主管部門的肯定。
“麻溝模式”因為開辟出脫貧攻堅的新路子,備受中組部、國家扶貧辦、全國工商聯等部門和社會團體的關注,得到了省委、市州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農民日報》、中國網、中央新聞采訪團等媒體先后對其進行了報道。2019年積石山縣按照臨夏州“糧改飼”產業發展規劃,在全縣推廣飼草玉米種植。公司借勢為8個幫扶村村集體注資,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協議,以每畝獎補400元的標準動員農戶種植,村集體統一負責種子采購、技術指導、產品收購,農戶秋收后按每畝實際收入的10%上繳村集體,作為村集體收入。這樣做不僅有力地配合了地方產業發展,擴種飼草玉米2400多畝,還調動了村集體、農戶的積極性,結束了幾十年來村集體收入空白的歷史。
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為扶貧產業和農民穩定增收提供可靠保障
受氣候、自然災害、瘟疫以及市場因素影響,農業生產存在客觀的風險性,新興的、基礎還相對薄弱的扶貧產業更是如此。如何規避風險、降低損失,確保農民持續增收,鞏固來之不易的扶貧成果,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提高公司幫扶資金的“造血”功能,規避農業風險,公司在產業幫扶工作中繼續沿用安全有效的“村級產業互助基金”,通過銀行托管、合作社互助運行的方式解決群眾在分戶種養、養殖中存在的“資金難”問題。
2019年,公司把農業保險作為助力農民增收、鞏固扶貧成果的重要手段。除了出資為合作社種植、養殖產業投保以外,廣泛協調聯系政府職能部門和保險公司,落實各項農業保險政策,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保險知識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群眾的保險意識和參保率。到現在,農業保險基本實現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保險品種和范圍也由過去的5種擴大到現在的14種,牛羊、糧油和中藥材做到“應保盡保”,讓農民群眾吃上了“定心丸”。
實踐證明,產業培育和農民培訓是開展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它不僅給貧困村群眾贏得了實實在在的產業和收入,還留下了脫貧的出路和發展的希望。作為國際化經營的資源型省屬骨干企業,金川集團不僅要做工業強省的排頭兵,也要做全省脫貧攻堅的排頭兵。金川集團將始終把幫扶工作作為落實中央和省委重大戰略決策、體現產業報國情懷、工業反哺農業的一項重要責任和政治任務,納入集團公司的總體工作部署中統籌安排,持之以恒地在產業培育和人才培訓上下足“繡花”功夫,靠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舉措,最大限度地將貧困村的資源稟賦轉化為現實財富,推進脫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實見效,為全省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作出企業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