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川集團公司“鎳鈷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有一位負責稀貴金屬研究所的青年女子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第22屆“甘肅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金川集團銅業公司研發中心生產技術室副主任張燕。
張燕出生在冶金世家,在金川長大,2004年入黨。2009年,張燕從蘭州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到金川公司貴金屬冶煉廠從事貴金屬冶煉與精煉方面的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及新產品研發工作。3年后,她晉升為貴金屬研究中心副主任。
因為熱愛 所以存在
張燕自參加工作以來,善于發現問題,比別人更快地找到了“市場的靶標”和可以奮斗的目標。她親歷了金川集團“十一五”“十二五”重點項目技術改造工程以及達產達標過程中的科研攻關過程,其間承擔了國家級、省級及公司級重大科研、技改項目7項,已有10余項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中,2項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3項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此過程中,她還同時榮獲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甘肅省有色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甘肅省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擁有國家級實用新型及發明專利21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先后獲得“隴原青年創新人才”“中南大學創新創業專家導師”和金川集團“科技新星”“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業績至上 方法至上
在項目建設期間,張燕與項目組成員一同破瓶頸、解難題,日夜奮戰在試驗研究現場,通過全面梳理、分析找準了復雜銅陽極泥貴賤金屬分離、貴金屬富集、精煉及綜合回收工藝的可行性正確方法,摸索出最佳的主要工藝技術條件及技術指標,提升了工作效能,實現了項目的達產達標。“金銀硒擴能降耗技術改造工程”“銅陽極泥稀貴金屬綜合回收”和“金的高效綠色制備及其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等項目的成功實施,累計創造經濟效益1.62億元,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013年4月,甘肅省科技廳正式授予她所負責參與的金銀硒處理生產線“稀貴金屬高效利用技術開發產學研示范基地”稱號并掛牌。2014年,金川貴金屬研究中心被甘肅省科技廳確立為“甘肅省貴金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5年,金川集團獲批成立“鎳鈷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稀貴金屬研究所的負責人。“勤奮刻苦的精神、腳踏實地的作風、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保證了項目成功。只知道埋頭苦干、不問業績的‘老黃牛’時代已經過去了,企業更需要能插上翅膀的‘小金牛’。”項目組成員宋鴻儒頗有感觸地說。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張燕認為:“沒有耕耘,就是沒有行動,那必然不會有收獲。不論你是運用大腦,還是運用體力,你一定要‘動’起來才行。”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了她創新行動的腳步,她更相信“勤奮是金”。
金川是中國鉑族金屬的提煉中心,承擔著國內90%以上礦產鉑族金屬的提煉重任,針對鉑族金屬生產線存在的鉑族金屬精煉工藝流程冗長、收率偏低等難題,她帶領團隊通過自主研發,在國內首次開發了以“萃金余液高選擇性脫除銅鎳-鉑鈀與銠銥定向分離-高濃度鉑鈀萃取分離-高效鉑鈀精煉”為核心的新型鉑族金屬精煉新工藝,突破了銅、鎳、銀等雜質的選擇性高效分離關鍵技術,攻克了鉑鈀與銠銥、鉑與鈀的高效分離難題,實現了鉑族金屬的高效分離與精煉,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她主持完成的“金寶山鉑鈀精礦富集提取貴金屬”科研項目,實現了貴金屬冶煉技術集成對外推廣“零”的突破,解決了國內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未攻克的技術難題。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業精于勤,荒于“懶”。張燕認為,作為一名稀貴金屬專業的研究人員,扎根一線自主學習非常重要。“懶惰是學習的大敵,是工作的大敵,是生活的大敵。一個人的懶惰只是個人的不幸,一個民族的懶惰,則是整個民族的悲哀!我們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需要我們每個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艱苦奮斗,務實奮進。”張燕認真地說。
針對國內現有貴金屬二次資源回收過程存在貴金屬直收率低、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她負責承擔的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二次資源中貴金屬資源清潔再生關鍵技術及示范》項目,以實現貴金屬二次資源清潔回收為目標開展技術攻關,經過兩年的不懈攻關,現已完成了包括失效汽車催化劑在內的十余種貴金屬二次資源回收工藝研發,進入產業化試生產階段,實現了貴金屬二次資源的循環利用,對解決國內貴金屬巨大的供需矛盾意義重大。
奮斗的青春更多彩。如今,張燕正帶著她的團隊積極投身到銅貴產業的最前沿,致力于稀貴金屬的深度研發,力爭為銅業公司“銅帶貴、貴促銅,強銅擴貴”發展目標貢獻力量。她說,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心中有夢想,腳下就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