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甘肅省地學科普論壇(第三期)在金川集團龍首山莊會議中心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礦產勘查專家、礦床地質學家湯中立參加論壇并作《金川小巖體成大礦的意義》學術報告。
甘肅省地質學會秘書長黃萬堂主持論壇,金川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玉強致歡迎辭,甘肅地質博物館副館長、甘肅省沙漠科技博物館館長趙浩致開幕辭。
此次論壇由甘肅地質學會、長安大學、甘肅地質博物館和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主辦,金川集團公司、甘肅省沙漠科技博物館和甘肅省地質遺跡評估中心協辦。
論壇的主題是普及地礦科學知識,助推科普創新文化建設;倡導資源環保理SA念,促進綠色轉型發展。
甘肅省地礦局、甘肅地質學會、長安大學、甘肅地質博物館相關領導,地質科普領域相關專家學者,省內地勘單位專業人員,金川集團資源資本國際部、科技開發部、企業文化部以及龍首礦、二礦區、三礦區、礦山工程分公司、鎳鈷研究設計院、鎳鈷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部門單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論壇。
湯中立院士指出,今年是金川鎳礦發現60年,甘肅省地學科普論壇在金川舉辦有著非凡的意義。戰略性資源的尋找與勘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天職,也是地質勘查人員的光榮使命。當前,甘肅在地質勘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特別是金川硫化鎳礦深部找礦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們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不能有絲毫懈怠,圍繞重點區域、重點地段加大力度,力爭在地質礦產勘查工作中取得新突破。同時,要在地質科普工作上再下功夫,讓地礦科學知識走進“尋常百姓家”,為推進地質勘探工作、促進甘肅綠色轉型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湯中立院士對金川集團公司在紅土礦領域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并祝愿金川事業興旺,在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再創輝煌。
湯中立院士重點圍繞小巖體成大礦理論的提出、小巖體成大礦的理論概念、小巖體成大礦的主要領域、小巖體成大礦的成礦機制和科學實踐問題與找礦的突破意義等5個方面,為與會人員作了《金川小巖體成大礦的意義》主題學術報告。
在為期3天的論壇中,來自甘肅地礦局、甘肅地質學會、長安大學和甘肅地質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分別作了《關于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成礦的構造背景》《關于龍首山的地質演化》《鏡鐵山鐵礦成礦機理與成礦模式》等主題交流發言。
與會人員圍繞新時期國土資源和地質科普創新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并通過交流經驗,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明確了推動全省國土資源和地質科普創新工作與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論壇結束后,與會人員還深入金川礦山井下采礦現場參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