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眼幾乎看不到,粒徑低于38微米的超細粒級尾礦中能回收鈦鐵礦嗎?能!攀鋼集團礦業公司尾礦鈦資源深度回收技術攻關團隊用行動作出回答。
今年5月,由攀鋼集團礦業公司設計研究院設計并投入工業生產的《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尾礦中鈦資源深度回收技術與示范》項目通過了四川省金屬學會技術評價。這意味著攀鋼成功攻克了尾礦中鈦資源深度回收難題,為攀西資源綜合利用開發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與保障。而這背后,攀鋼攻關團隊已專注前行了8年。
主動出擊 填補行業空白
攀鋼礦業興茂公司江南綜合廠是為回收選鈦廠尾礦中的鈦資源興建的。2010年選鈦擴能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產后,選鈦尾礦中含有較多極細粒的鈦鐵礦與絮凝劑,江南綜合廠原有的生產流程已適應不了改變后的入選原料,造成鐵、鈦資源回收利用率低,且每噸鈦精礦的生產成本比同類選廠高出400元之多。
如何不讓寶貴的資源浪費掉?攀鋼礦業設計研究院和興茂公司抽調精兵強將組建項目組,對選鈦尾礦展開深度回收技術專題研究。
創新,從這個團隊誕生起,就融入了血脈。
為了摸清選鈦廠新系統投產后對江南綜合廠生產系統的影響因素,攀鋼礦業設計研究院、選鈦廠、興茂公司江南綜合廠聯合技術力量開啟了歷時3個月的流程考察。
流程考察不僅戰線長、人員多,而且涉及到給礦濃度、設備作業參數、粒級組成等各方面,內容廣泛,工作量大。50多個考察點、上千個樣品。每一次考察大家都會克服一個個困難,向前跳上一級又一級,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成果接踵而來。研究團隊發現了尾礦中超細粒級礦粒含量過高和殘留藥劑造成選別困難,原礦粒度分布呈“兩頭寬中間窄”趨勢和原礦品位偏低、螺旋溜槽作業效果差等諸多問題,為下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每一點進步都得益于精誠合作、聯合攻關,我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互相交流,互相促進,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參與研究的技術員羅榮飛說。
團隊是鋼 勇闖荊棘之路
雖然問題找到了,并不意味著接下來就是一片坦途。
研究開始轉為實驗室。簡單來說,就是針對存在的問題找答案。
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為了實現研究目標,項目組制定了具體而清晰的規劃:選取1~2個突破點,加速研究,爭取利用1年的時間從實驗室研究轉為工業生產。
帶著破釜沉舟的信念,大家相繼開展了除鐵磁場強度條件試驗、弱磁選次數條件及流程試驗、兩段強磁條件試驗、浮選用藥量條件試驗等上千次實驗室試驗和研究,一連幾個月,沒有人叫苦喊累。大家把周末、節假日能擠出來的時間都花在了反復試驗和研究中,分頭行動找線索,聚在一起深研究,探討技術可行性。
經過上百項技術攻關,項目組于2012年成功開發出高效節能的SLon—4000磁強機、擦磨脫藥技術和尾礦分質處理新工藝,申報了“礦漿管道的修補結構”等三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大型立環磁選機磁系結構”等四項發明,形成了選鈦尾礦高效回收利用成套技術,解決了釩鈦磁鐵礦選鈦尾礦資源再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等問題。
科技轉化 攻克選別難題
“科研就是爬樓梯,一步步走上去,總會走到最高點”,一直是項目組負責人王洪彬的座右銘。
2012年底,結合實驗室成果,江南綜合廠開始逐步進行流程改造。在安裝磁選機的過程中,受狹窄場地制約,設計必須精準到位。王洪彬連續幾天都沒睡好覺,每天一早就趕到現場測量、比對數據。當強磁機準確無誤安裝到位時,他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2013年9月30日,伴隨著浮選刮板的有力轉動,黑亮的鈦精礦源源而出,新建成的生產線當天運行就打通流程,生產出合格產品。對項目組的成員來說,眼看著自己的技術從圖紙變成現代化工廠、再到投料運行,科技成果的轉化令人激動。尾礦鈦資源深度回收工程凸顯了“三大亮點”。聯合研發設計目前全世界最大的2臺強磁機;采用GF+JJF組合式浮選機成功實現吸漿和浮選功能;首次采用浮選尾礦分質處理,降低藥劑影響,提高環水品質。
改造后的產業化流程大幅提升了產能,鐵精礦由原來的2萬噸提升至20萬噸、鈦精礦由原來的1.7萬噸提升至16.5萬噸。該項目的成功應用,實現了對鈦資源的深度回收利用,鞏固和提高了攀鋼在鈦資源回收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與攀鋼鈦資源開發共成長,對于尾礦鈦資源深度回收技術攻關團隊來說,是一種責任心,更是一種使命和擔當。堅持的路上奮斗不悔,并肩的歲月閃耀榮光。更艱巨的使命在召喚他們,他們將全力以赴地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