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韓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納米燈臺,安裝于普通光學顯微鏡上,用于更為清晰地觀察生物物質。該項技術由于延世大學的金東炫(音譯)教授,孫泰皇(音譯)和文貴英(音譯)研究員共同開發,利用光的多方向入射,將極小體積的光線照射于金屬納米芯片上,由此顯示出物質的微觀形貌。
通常而言,全反射光學顯微鏡只能辨識到數百納米,存在一定物理局限性。由于分辨率不高,很難細致觀察并分析病毒移動或癌細胞變化。
近來,在顯微鏡上安裝金屬納米芯片,形成極小量的光,由此可以提高分辨率。通常在玻璃基板上附著納米尺寸的金粒子,形成“金納米小島”,這種工藝方法簡便經濟,備受關注。不過,由于光的位置相對固定,并未放置于觀察對象的特定位置上,這不便于細致觀察。
研究團隊逐步構建了多通道光調制器系統,即所謂的“納米燈臺”,將光全部聚集于金屬納米芯片上,正如海邊燈塔的旋轉電燈一樣,即便在黑暗中也可以照射到大海的各個區域,納米燈臺通過改變入射光的角度和方向,在金屬納米芯片上部的不同位置都可以形成極小體積的光。
納米燈臺可以顯著擴大金屬納米芯片上部的觀察區域,根據測定結果,在單一方向的入射條件下,納米芯片表面只能照射到25%的光,在不同方向的入射條件,則可以觀察到90%的納米芯片。此項技術與普通顯微鏡結合之后,無需高昂的特殊設備,可以輕便地觀察到病毒和蛋白質的影像情況。
金教授表示,該項研究在全反射光學顯微鏡上采用了金屬納米芯片,無需額外空間,就可以觀察到納米芯片上的全部物質,優勢突出,有助于觀察到癌細胞一類特定細胞和細胞內運動的基質和單層分子
另外,該項研究成果得到了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和韓國研究財團基礎研究業務的大力支持,同時作為5月22日的封面論文,刊載于國際知名期刊《先進光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