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及鈦合金具有十分有益的綜合性能,對提升海軍裝備技戰術性能,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裝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在其常規潛艇、核潛艇、航母、水面艦艇以及深潛器等設備上大量使用鈦材料用以替代CuNi 合金、不銹鋼以及鎳基合金,制造動力系統(蒸氣發生器和螺旋槳推進器等)、通海管路系統、熱交換器、耐壓殼體、聲納系統、排煙管道、消防系統、泵閥系統、通訊系統等的裝備和部件,從而大大地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了維護成本,提高了安全性、運載能力和機動性能等。表1給出了美國艦船上鈦合金應用的典型部件。另外,在海上石油鉆采裝備上,鈦合金也開始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以提高鉆采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系統重量和運行維護成本,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本文重點介紹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包括艦船、海上能源開發、海水淡化以及濱海和海洋建筑等方面鈦合金的使用現狀與發展概況。
鈦材料在艦船上的應用
(耐壓)殼體
鈦合金作為船體結構材料的應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潛艇的耐壓殼體、深潛器的耐壓殼體和水面船舶的殼體。
潛艇耐壓殼體
在潛艇耐壓殼體用鈦方面,前蘇聯走在世界的前列,開啟了鈦合金材料作為潛艇耐壓殼體使用的先河。
1968年,前蘇聯(俄羅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鈦合金多功能核動力潛艇(Papa),排水量5200噸,長度100 米,潛深達到了400 米,是鈦合金應用于大型海裝結構的革命性一步。
1974年~1981年,前蘇聯相繼建造了一系列全鈦殼體核動力潛艇(Alfa 級到NATO),排水量2300噸,長80米,潛深達到600米,其中每艘潛艇的鈦合金用量達到了2000 噸之多,共建造了7 艘,鈦合金用量達到1.4萬余噸。
1983年,前蘇聯建造了目前潛深最大的鈦殼體核動力潛艇“Komsomolets(共青團)”號,水上排水量5880 噸,水下排水量8500噸,長度117.5 米,最大潛深達到1200米,鈦合金使用量達到了4000噸。但不幸的是,由于火災原因,該潛艇于1989年4月沉沒。
1983年~1992年,前蘇聯(俄羅斯)又相繼建成4艘“Sierra”級系列鈦合金耐壓殼體多用途攻擊性核動力潛艇,水上排水量為7200噸(945 型)和7600噸(945A 型),水下排水量為8100噸(945 型)和9100噸(945A),長度110米,最大潛深為750米,其鈦合金使用數量不詳。前蘇聯解體后,受經濟方面的制約,塞拉級潛艇被迫退出服役。有消息稱,俄羅斯重啟了塞拉級核潛艇維修,并于2017年開始重新服役。
1982年~2000年,前蘇聯(俄羅斯)又相繼建成了15艘阿庫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潛航排水量達到了1.28萬噸,長度110米,最大潛深600米,它是目前俄羅斯海軍的主力潛艇。
1986年到2000年,前蘇聯(俄羅斯)還分別建造了14艘“奧斯卡”級和6艘“臺風級”核潛艇,潛航排水量分別達到1.9萬余噸和4.8萬噸,長度分別為155米和171米,潛深為500米和400米,其中,臺風級為前蘇聯(俄羅斯)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其每艘的鈦合金材料用量達到了驚人的9000噸之多,是我國目前年產鈦加工材產量的20%左右。
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用鈦合金作為耐壓殼體制造核動力潛艇的計劃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被擱置或沒有按原計劃建造完成,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逐漸恢復及政治的需要,俄羅斯于2000年左右又重新開啟了鈦合金耐壓殼體核潛艇的制造和修復工程。
雅森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自1993年開工以來,因為資金問題,遲遲未能交付,直到2010年才建造完成下水。該潛艇同樣采用了鈦合金雙層殼體結構,潛航排水量為1.38萬噸,長度120米,潛深600米,計劃建造12艘。2010年交付海軍,代號為AS-12的210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是目前性能最為出色的核潛艇代表,其潛航排水量為2000噸,長度71米,寬度為8 米,潛航最高速度達到了45節(約90Km/h),最大潛深可以達到6000 米。該潛艇依然采用俄羅斯潛艇常用的雙殼體結構,但為了達到設計的下潛深度,外層仍為鈦合金艇體,而內層殼體則用6個巨大的鈦合金球形殼體連接而成,以承受巨大的深海壓力。
前蘇聯(俄羅斯)已經形成完善的潛艇耐壓殼體用鈦合金材料技術和應用技術體系,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例如從1960年到1970年,前蘇聯科學家整整用了10年時間才解決了鈦合金的焊接技術問題。目前,俄羅斯潛艇耐壓殼體所使用的鈦合金主要是兩種鈦合金:Ti-4A1-2V(ПТ-3B)和Ti-2A1-2.5Zr(ПТ-7М)。210級多用途攻擊性核潛艇外部耐壓殼體及其內部6個耐壓球殼所采用的鈦合金為俄羅斯新開發的一種高性能鈦合金,具體牌號及化學成分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