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瑞道金屬網主辦的2018年(第十屆)國際鋯業大會在浙江寧波市舉行。國際鋯業大會至今已舉辦了10屆,是國際鋯業界交流的重要平臺。今年尤為熱烈,來自國內外300余人參會。
“今年到會的業界朋友臉上都帶著笑容,因為,從去年開始鋯英砂價格持續上漲,帶來了豐厚的收益。”英格瓷鋯業(浙江)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東民在主持論壇時詼諧的表示,這預示著鋯礦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期。
lLuka資源公司亞太地區銷售副總監Pedro Liberal在大會演講中也表達出同樣的心情。“去年以來,鋯英砂供需不平衡現象持續,隨著鋯礦開采產量不斷下降,品位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大幅上漲,導致鋯礦價格連續上漲。”他分析了市場變化的原因。
他指出,雖然今年鋯英砂市場繁榮期到來,對鋯英砂的價格上升提供支撐,下游用戶也認可當前的價格,但是,不能不擔憂價格上漲過快,而價格的搖擺,會使下游用戶對成本的增加有風險。預計,2~3年后鋯礦市場會出現供過于求。
“為了保持鋯英砂穩定的價格,Iluka公司從去年10月開始采用參考價格的形式,增加價格的透明度,為行業提供一個基準的價格,有利于市場價格的穩定。”他表示。
而北京德聯運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文國慶也表示出相同的看法,他預示,鋯英砂行業總體看好,價格將穩定上升。
他分析了我國大宗商品價格近幾年的走勢,經過2011年開始的5年調整時期,大宗商品持續暴跌,金屬礦產也進入低迷的痛苦時期,隨著2016年大宗商品逐步企穩,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劇烈的反彈,進入回升周期,對于鋯礦行業是利好。
2017年,中國鋯英砂的供應量為102.4萬噸,其中,國產精礦為1萬噸,同比2016年減少了8000噸;進口精礦為52.1萬噸,同比增加了8.5萬噸;進口中礦為49.3萬噸,同比減少了9.3萬噸。
瑞道金屬網CEO虞平在分析了鋯礦市場趨勢,他指出,中國雖然是鋯英砂需求大國,但國產鋯英砂量非常少,99%以上的鋯英砂依賴進口。目前,僅在海南地區存在少量的鋯英砂礦,隨著海南自由貿易島建設,提高采礦權準入門檻,舊的開礦權到期后也不再重新審批,所以,近幾年來國產鋯英砂的量逐年減少,從2011年的4萬噸下降到了2016年1.8萬噸。2017年8月,海南地區進行了1個月的環保檢查,當地的采礦場均停工,導致2017年產量繼續減少到1萬噸左右。
他分析,2017年,我國進口的精礦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南非、肯尼亞和印尼,這些地區鋯資源豐富且有大型礦產公司或者成熟的選礦企業。例如,進口量占比54.6%的澳大利亞除了最大的Iluka公司外,還有Tronox、Sibelco等,南非有Tronox的Namakwa、KZN兩個礦區,第三大鋯英砂企業RBM也坐落于南非。肯尼亞出口量大的原因也是因為base的礦山坐落于此,印尼沒有大型的礦業公司,但由于印尼當地限制鋯中礦出口,所以,近年來當地新建了一些選礦廠,鋯英砂精礦才得以出口到中國。除了上述的4個國家外,泰國、塞內加爾也有少量鋯英砂進口到中國。
而澳大利亞是我國鋯英砂進口量最大的國家,2017年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鋯英砂精礦為28.2萬噸,同比增長了26.5%,中尾礦為12.6萬噸,同比減少了53%。
上半年,我國進口的中尾礦價格在300美元~500美元/噸之間,下半年,均價在600美元/噸左右,中尾礦的價格跟隨精礦的價格也一路上漲。 2017年從澳大利亞進口的12.6萬噸的中尾礦折合成精礦為4.4萬噸。
論壇上,澳洲KALBAR公司業務發展和市場經理向與會代表介紹了他們新的鋯礦開發情況,新的鋯礦儲藏27億噸,第一期開采的產量1.7億噸,年產55萬噸中礦。她表示,該礦能提供國際市場10%的份額。
鋯礦價格上漲,緣于國際鋯英砂供應緊缺,對于其下游企業來說,價格的上漲也增加了壓力。蚌埠中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永和指出:“鋯英砂供應收緊,價格上漲,對于企業是挑戰也是機遇,低附加值的傳統鋯系產品面臨生存困境,企業在壓力下必須對產品和技術進行升級,提高工藝自動化程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品質,減少排放,從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向高端、高效、綠色產業轉變。”
鋯產品應用廣泛,同時也是國家重要的資源。主要應用于能源動力、國防軍工、電子通訊等方面。電容鋯更是應用廣泛,以海綿鋯為代表的原材料為主,具有高附加值及特殊品質的鋯產品 如核電用的鋯合金材、氧化鋯熱障噴涂粉、高品質氧化鋯研磨介質等也需要進口,當前產品用量無法滿足需求。
廣東東方鋯業科技股份公司技術中心主任許小軍表示,如今,我國作為核電大國,出于提振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而對于自主生產高品質鋯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鋯英砂市場的變化給予市場向好的機遇,鋯行業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創新工藝,裝備,向環保綠色高端產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