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初期,本網曾經刊發過一篇關于“6萬噸海綿鈦的市場辯證法”的文章。大致意思是,當海綿鈦市場沒有明顯增量時,6萬噸海綿鈦就是一個相對調整價格的供需平衡點,波動幅度為5.5萬~6.5萬噸/年。在這個區間內,海綿鈦價格起伏相對平穩。2016年初根據原料漲價、環保監管、軍品需求微升、民品市場略增、周期微妙變化判斷,海綿鈦價格將會呈現“微爬”狀態,且認為6.5萬元/噸左右的價格是本輪“微爬”的一個高點。
盡管今年主要海綿鈦企業報出了0級7.1萬元/噸、1級7萬元/噸的價格,而且維持了一段時間,但那都是人愿市場不愿的“霧里看花”。有幾單合同成交了7萬元/噸?相信海綿鈦企業上下游供需之間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什么海綿鈦價格“微爬”到這個時候就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市場增量并不明顯,能在人愿市場難愿的“虛張聲勢”中高報到7萬元,足見一廂情愿是違背市場規律的。
市場規律就是供需平衡的調節器,違背就遭懲罰。今年海綿鈦價格“微爬”主因并非市場需求量有多大,而是各種原材料大幅漲價助推,次因是環保嚴厲導致生產海綿鈦的四氯化鈦等主要原料緊缺提價,另外,軍品、民品等領域需求微增。這些因素無法支撐海綿鈦價格繼續往上走,內在動力不足,除非市場需求增長打破供需平衡,海綿鈦價格才會擁有人愿市場也愿的“雙愿”提價基礎。
因此,對于海綿鈦市場依然“維持原判”:6萬噸是調節價格走勢的辯證法。海綿鈦產能過剩這么多年了,價格已經很難甚至不會再出現爆漲了,如果軍工、民品等新領域沒有需求的大幅增長,海綿鈦價格相當長的時間只能在6萬左右行走。
透析海綿鈦市場走勢,其實海綿鈦價格非常尷尬,海綿鈦企業這些年活得真不容易。價格好不容易“微爬”到7萬元/噸的報價,而且還是“虛張聲勢”的,結果8月初又打回到了6.5萬元/噸的市場報價。更讓海綿鈦企業苦澀的是海綿鈦下調價格的同時,鎂錠還在漲價,心里實在不美。據悉,7月國內鎂價大幅反彈,月漲幅約500元/噸。這意味著海綿鈦制造成本上升。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上半年國內海綿鈦產量3.13萬噸,同比增長4.9%。這點微弱增長應該來自軍品、民用等新領域。按照海綿鈦產量的小幅增長與市場需求的微弱增量,所以海綿鈦跨越6萬噸后“微爬”的價格只能暫時中場休息甚至還會出現小幅下跌,只有當海綿鈦市場需求量明顯增長后,價格“微爬”才會重新迂回前進,但都不要期望過高。因為,產能過剩的海綿鈦企業之間依然會在科技、精品、成本、實力的對抗中繼續“洗牌”,只是現在的“洗牌”要溫柔一些,時間跨度長一些,但結局都是一樣:規范并助推中國鈦工業步入健康、持續的科學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