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瑞道金屬網舉辦的“2017國際鈦原料大會”在昆明召開,本次會議共有國內外百余家企業,400多位參會代表出席。規模之大為近年來業內罕見。在此次會議上,令筆者眼前一亮,諸位業內專家共同提到的一個新概念——如何讓鈦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近年來中央對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對綠色環保觀念的不斷強化,可持續發展成為了耳熟能詳的詞匯。回顧下近十年鈦產業從頂峰到低谷再到回暖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我們在這十年中去的了斐然的成績——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鈦原料生產國;全球最大的海綿鈦生產國;擁有全球第四大鈦白粉企業等等。但在一些列成績的背后,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左右這我國鈦產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經過各位專家的演講及討論,筆者大致匯總了下目前我國鈦產業仍然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高品級原料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仍未解決;二是產能利用率不高,產能過剩的矛盾依然存在;三是企業環保水平不能滿足新標準的矛盾;四是新技術、新標準創新滯后,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矛盾。
在2014年,我國鈦礦產量超過400萬噸,在全球總產量中占比超過20%。但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高鈣鎂、高磷硫、高鉻錳硅等雜質的鈦礦。氯化法生產中所需要的低雜質高品級原料依然主要依靠進口。雖然自2013年以來,鈦礦、金紅石等原料價格一路下滑,高品級原料自給率低的矛盾被暫時掩蓋,但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隨著我國氯化法鈦白粉項目的逐步展開,2016年鈦產品價格回暖,今年一季度國外礦山再次大幅提高鈦礦、金紅石等原料價格,國內下游產品被逼一次又一次的漲價。傳導到下游后,我們看到鈦材企業要面對不斷上漲的海綿鈦原料價格,和下游客戶不接受鈦材漲價的雙重壓力。但這只是給我們提個醒,畢竟目前國內氯化法鈦白粉產量依然有限。但若因為一時的原料價格走低而不考慮改變原料供應結構,自主掌控部分高品級原料來源,那么今后被國外礦山對我們“卡脖子”的現象還將不斷上演。
經過幾年的市場調整,2016年我國海綿鈦產能降至9萬噸,產量升至6.5萬噸,成績喜人。但經過計算,行業的整體開工率剛剛超過70%,并未達到公認的具有經濟性的開工水平。同樣的,鈦白粉行業在2016年表現搶眼,但在年底經過統計后發現,行業平均開工率也僅為70%左右,仍然低于2011年~2012年的開工率。這也意味著,我國鈦產業依然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在產品價格回升的同時,如何繼續去除過剩產能,提高行業整體開工率令企業獲得更好的收益,依然是需要繼續努力解決的問題。而在上升周期中,如何控制產能不再盲目增長,更需要智慧。
由于環保不合格等因素,5月份北方許多地區出現了企業大面積停產的現象,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遼寧地區的高鈦渣及四氯化鈦企業。雖然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環保核查也是“一陣風”的形式,等風頭過去之后依然可以恢復生產。但我們換個思路想想,既然被勒令關停就說明我們的企業無法達到國家新環保法的要求。國家目前的環保核查還是以不定期巡訪的形式為主,可以說并未“下死手”,但這種“打游擊”的形式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我們的企業是不是該考慮如何才能滿足綠色生產的要求,實現長期可持續生產了呢?與之相對的,此次會議上力拓鈦鐵公司的演講可謂是一股清流。該公司的演講沒有提到公司規模如何如何,去年盈利怎樣怎樣,而是只提及該公司如何在生產中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而且不單單是降低自身產品生產時產生的影響,還努力通過技術研發努力實現對全產業鏈的低排放效果,令下游客戶也能因使用其產品而減少排放。國外企業的開闊視野及先進的理念值得我們參考。
在會議上,幾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行業新技術、新標準的研發進展緩慢。武船重工的張日恒所長提到,鈦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在海洋,海洋工程及新建船舶對鈦有著巨大的需求潛力,但目前困擾行業推廣應用的問題,是沒有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工程人員沒有參考依據,無法將優秀的鈦應用到實際工程項目中。無獨有偶,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的畢勝主任也提到,近年來我國氯化法鈦白粉項目逐漸興起,但沒有一家能夠做到將開工率穩定在50%以上的連續運轉,距離公認的經濟指標線還有不小的差距。無論是鈦在海洋中的應用,還是氯化法鈦白粉的經濟生產技術,都是能夠改變我國鈦行業格局的先進技術,但均受阻于新技術、新標準的研發進度滯后。在傳統市場增長空間增長潛力已經挖掘殆盡時,只有依靠新工藝、新技術才能進一步推動產業進步。因此,若想將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就需要在這方面下功夫。雖然過程比較艱苦,但一旦取得進展,收獲也將會超乎想象的豐碩。屆時整個產業的格局,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