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美麗的云南昆明市,2017年(第六屆)國際鈦原料大會召開。大會由瑞道金屬網主辦,云南西金礦業有限公司協辦。會議吸引了近400名來自國內外的代表參會。這也是得益于當前鈦原料、鈦白粉及海綿鈦市場回升,價格上漲,需求增加的基本形勢的影響。
澳洲最大的鈦礦廠商澳祿卡資源公司副總裁MatthewBlackwell先生演講中對鈦礦市場看法積極,鈦礦供應在一段時間內供應趨緊,從鈦礦到鈦白粉將繼續維持增長勢頭。
而MIZ資源有限公司、澳大利亞盈拓資源有限公司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預計鈦礦全球供應難以很快緩解,市場將會繼續回升。
究其原因,下游市場持續增長,隨著經濟的緩慢復蘇,市場活躍度增加,鈦白粉價格上漲,顏料市場較活躍,價格提升,鈦白粉需求加大,開工率達到100%。
從鈦礦資源角度來看,隨著需求量加大,鈦礦庫存消耗減少,以澳洲為例,早期的鈦礦開采已接近枯竭,新的鈦礦啟動較慢,因此鈦礦供應緊張加劇。
澳祿卡Matthew Blackwell表示,2017年的鈦礦訂單已經排滿,僅有少量現貨可供。
盈拓資源總經理吳非認為,雖然鋯鈦下游行業從2016年起出現了轉暖跡象,但上游資源行業對新項目投資依然不足,預計未來3年能夠新投產的產能將非常有限,澳洲鈦礦供應將呈下降趨勢。
云南西京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錢進表示,云南省是鈦礦儲量重要產區,公司目前已經建立了4條生產線,今年年產將達到30萬噸,隨著經濟形勢進一步向好,鈦礦市場也進入了回升周期,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充分利用好這個發展機遇,使鈦礦納入到整個鈦產業鏈中,穩定鈦礦供應,促成鈦產業進入良性可持續發展。
瑞道金屬網鈦產業分析師趙巍在回顧2016年中國鈦市場中指出,2016年我國共進口鈦礦251萬噸,同比增長36%。而國內共生產鈦礦348萬噸,同比下降10%。
趙巍認為,鈦礦供需大體平衡,雖然國外鈦礦產能在減少,但中國鈦礦產量對緩解供應短缺壓力起到平衡作用。
在本屆國際鈦原料大會上,來自國內外的與會專家就鈦礦市場、資源供應、鈦精礦冶煉、加工以及應用等議題探討行業的發展和趨勢,受到與會代表的普遍歡迎。
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中心鈦白粉中心主任畢勝以“近年來鈦白粉行業供給測結構性改革的成功與不足”為演講題目,全面回顧了我國鈦白粉的發展的成績,梳理了在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為鈦白粉行業做了一次全面、簡要的分析。
他指出,2016年,全行業的鈦白粉生產總量為259.7萬噸,相對2015年增加了27.4萬噸,增幅為11.8%,創歷史新高。2016年,39家正常生產的生產商中,80%的企業產量較上年增加,其中,前十名企業的綜合產量為17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6%,其中龍蟒佰利聯集團的產量為58.8萬噸,占全國總量的22%。而我國氯化法鈦白粉產量首次突破10萬噸。
他認為,近年來,鈦白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成績突出。首先是生產工藝、裝備技術、環保技術等取得進步,在硫酸法鈦白粉方面,國際上開發和應用的先進技術工藝如OCS自動化控制技術,微壓水解、精湛的表面處理技術已經普及,連續酸解技術也在多家企業應用。其二是產能集中度大幅提高,這些年,在市場經濟、環保、資金鏈等因素下,不具有發展優勢的中小企業逐步退出,產能集中度明顯提高。到2016年,全流程鈦白粉企業只有39家,遠低于數年前的60家。
對于鈦白粉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畢勝指出,一是氯化法鈦白粉進展緩慢,當前,在國際上氯化法鈦白已成為主流,我國自2005年開始就鼓勵氯化法,但10余年發展不盡人意,2016年只有4家氯化法企業,總規模21萬噸,占全國總量的6.86%。二是清潔化生產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產品品質需進一步改進。當前,無論是硫酸法產品還是氯化法產品,都無法與進口的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相抗衡,國內產品絕大部分停留在中端領域。
攀枝花釩鈦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保祥也表示,中國鈦產業正在受到發展不平衡的沖擊,國內鈦制品的同質化競爭和產能增長過快威脅鈦產業的健康發展,對鈦產業的高端化和高附加值發展形成制約。中國鈦行業面臨技術能力重建制約,鈦企業清潔生產整頓整合正在進行,相信會增強鈦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會上,來自加拿大的力拓鈦鐵技術支持和市場開發總監王贛鄰作了“高運行效率和低環境足跡的二氧化鈦原料的選擇”報告,從安全環保角度分享國際大企業塑造TiO2價值鏈的經驗,指導行業重視生產安全和環保理念,低環境影響形成從采礦到涂料生命周期評價來重新定義環境友好,環保的理念。
與會專家們還以鈦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海水淡化裝備材料的應用前景、先進氯化法鈦白生產技術工程實踐等作了報告,為參會代表提供了多角度的產業發展經驗的分享,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響應。
期間,參會代表還參觀了云南西金礦業有限公司的鈦礦生產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