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歐委會對中國熱軋板卷反傾銷案做出終裁,對中國出口的熱軋板卷征收18.1-35.9%的反傾銷稅。中國商務部官員對此表示,中方對歐方在鋼鐵領域所表現出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高度關注。
眾多國際經貿摩擦的新聞,早已成為全球化背景下很常見的一種新聞內容,許多人對這類新聞已經沒有多大興趣。但歐委會對中國出口歐盟的熱軋板卷反傾銷案終裁,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
為什么這一裁決會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因為這一裁決涉及到了三大敏感話題:一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國際社會能否遵守;二是中歐鋼鐵爭端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三是歐盟的信用問題。
首先,歐委會對中國熱軋板卷反傾銷案做出終裁,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于2016年12月11日到期后的首個不遵守條約規定的裁決。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定,中國允許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但明確要求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年后,即2016年12月11日終止。
之所以有第15條這一規定,是因為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談判代表,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低成本的資源,使產品具有價格優勢,于是提出了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的做法。這其實是保護西方企業的一個條款。
目前澳大利亞、新西蘭、瑞士等80多個世貿組織成員已經放棄對華“替代國”方法,但美日歐等國卻仍舊堅持。
從歐委會對中國熱軋板卷反傾銷案做出終裁的過程和結果均可以看出,歐委會繼續使用不公平、不合理的“替代國”方法,選用美國為替代國人為地裁出高額反傾銷幅度,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利益。
其次,從案件所涉及產品熱軋板卷來看,這其實是中國和歐盟有關鋼鐵貿易摩擦的一種。除了熱軋板卷,無縫鋼管、冷軋扁平材等鋼鐵產品也都受到了歐盟的調查。中國鋼鐵產品真的給歐盟市場帶來沖擊了嗎?或者說中歐之間的鋼鐵爭端真的是因為中國鋼鐵產品存在傾銷嗎?
答案是否定的,2015年中國出口歐盟的鋼鐵產品只占到歐盟市場份額的不到5%,2016年中國對歐鋼鐵出口已有明顯下滑,歐委會依據指控、推測和極小的可能性認定中國熱軋板卷產品對歐盟產業造成損害威脅,缺乏事實依據。
目前全球鋼鐵產能出現過剩,鋼鐵工人收入減少,失業增加,加上歐盟債務危機影響還未緩解,歐盟經濟形勢沒有起色,2014年和2015年里歐洲鋼鐵從業者多次游行表達不滿。出于政治需要的壓力下,歐盟將中國鋼鐵產品作為了消除民怨的替罪羊。
在面對鋼鐵產能過剩這一全球性問題上,歐盟采取貿易保護這種自私的做法,是不會解決問題的,反而會對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形成阻礙,不利于全球鋼鐵產業持續發展。
第三,歐委會對中國熱軋板卷反傾銷案做出終裁,暴露出歐盟的失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是世貿組織成員共同遵守的,中國嚴格遵守了,按要求放開了市場,降低了關稅,但在第15條上,歐美國家卻不遵守了,這是一種嚴重的失信行為。
2016年9月召開的G20杭州峰會上,與會各方還承諾至2018年底將減少及不采取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2016年7月于北京舉行的中國-歐盟峰會上,中國同意了歐盟的提議,雙方宣布組建一個聯合工作組,其允許歐盟核查和監督中國鋼材出口量、價格以及對鋼廠的補貼,以判定中方是否對產能過剩采取了有效措施,讓歐盟查驗中國是否在履行削減過剩產能的承諾。然而,對中國熱軋板卷反傾銷案做出終裁,再次讓國際社會看到了歐盟的失信。
正確的反傾銷,國際社會是支持的,反傾銷這種貿易救濟的本意是為了保障公平競爭,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因此各國均設立了專門機構來執行調查和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然而在實際案件中,類似于歐委會對中國熱軋板卷反傾銷案終裁這種濫用貿易救濟的行為卻一再被使用。
遇到困難并不可怕,合作是人類社會應對困難的最有效方式。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背景均不同的情況下,求同存異,共同合作是全球化的基本原則。過去的歷史已經證明,通過磋商交流、業界合作等方式化解摩擦,實現互利共贏,真的要比貿易保護主義更有用。
希望歐盟以及歐洲的鋼鐵從業者們能明白,鋼鐵業出現困難的情況下,游行抗議只是一種宣泄,貿易保護只能孤立,與國際社會合作才是在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