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在北京工業和信息化部萬壽路機關舉辦的鈦白粉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產融結合研討會上,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華盛綠色工業基金會、漯河興茂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漯河興茂鈦業)共同組建的北京綠色鈦業科學技術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這是全國首個鈦白粉行業綠色科學技術研究院,在我國鈦白粉行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作為全國唯一一家自主研發氯化法鈦白粉生產工藝的企業,一直堅持探索綠色發展的漯河興茂鈦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漯河興茂鈦業董事長李茂恩在揭牌儀式現場感慨地說。
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鈦白粉是全球第三大無機化工產品,廣泛應用于涂料、塑料(9670, 40.00, 0.42%)、造紙、油墨、橡膠(18745, 225.00, 1.21%)、化纖等工業,發展前景可期。鈦白粉生產工藝主要包括硫酸法和氯化法。傳統硫酸法是我國鈦白粉的主要生產工藝,但耗能高、污染重等弊端突出。相比較而言,氯化法生產工藝更具備綠色的“血統”,但這種生產工藝長期被國外壟斷和封鎖,嚴重制約了我國鈦白粉行業發展。
據了解,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介入研發氯化法生產技術,但步履艱辛,成效甚微。可喜的是,這項被歐美廠家封鎖多年的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技術,被我省民營企業漯河興茂鈦業率先攻克。目前,全國僅有4家采取氯化法鈦白粉生產工藝的企業,其中3家為國外引進技術,只有我省漯河興茂鈦業的技術系自主研發。
經檢測,由漯河興茂鈦業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萬噸/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技術”生產的產品,主要應用性能達到甚至部分優于國際一流知名品牌產品的質量水準。經瑞士通標標準技術服務公司廣州分公司檢驗,漯河興茂鈦業產品中的多種有害元素均符合歐盟R0HS指令的極限值要求,在通用型應用領域完全可以替代進口高檔產品。2016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建議加大推廣力度,進一步開發高端系列產品。
鈦白粉行業借產融結合轉型綠色
“我國的鈦白粉生產規模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取得了可喜進展,生產工藝、裝備、環保等技術取得巨大進步,產能集中度大幅提高。”研討會上,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主任畢勝坦言,但總體而言,國內氯化法工藝的發展仍然緩慢,到2016年全國4家氯化法企業總產能規模21萬噸。由于硫酸法工藝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大,致使全行業綠色發展欠賬較多,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環保和清潔生產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與此同時,無論是硫酸法還是氯化法產品,國產貨都還無法與進口的高端產品相抗衡,與進口同類產品相比也至少有5000~6000元/噸的差價,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迫在眉睫。同時,隨著2016年鈦白粉市場的明顯升溫,一些前些年停產的“僵尸企業”趁機復活,對行業長遠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
基于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認為,在國家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當前我國鈦白粉行業的產業升級面臨巨大機遇,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加快提升行業的環保和清潔生產水平,優化工藝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推動鈦白粉行業的綠色發展進程。與會專家也認為,發起設立鈦白粉行業綠色發展基金、引導金融資本介入,通過產融結合,助推鈦白粉行業的轉型升級,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不斷推動鈦白粉行業產業升級
在北京綠色鈦業科學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儀式上,華盛綠色工業基金會執行會長李洪彥表示,基金會將與鈦白粉行業合作,探討由基金會發起、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設立鈦白粉行業綠色發展基金的可行性,發揮綠色金融在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綠色發展基金帶動產業投資,加強技術創新投入,提升行業節能減排效果,從而推動我國鈦白粉行業技術升級和產業整合。
為推動我國氯化法鈦白粉生產技術進步,北京綠色鈦業研究院成立后將依托漯河興茂鈦業現有的氯化法鈦白粉技術,聯合國家科研力量和國內優秀企業和一流人才,不斷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盡快實現國內氯化法鈦白粉大產能裝備技術的突破,提升民族工業水平。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整合創新資源,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并通過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的推廣,推動我國鈦白粉行業的綠色改造和產業升級。
此外,研究院將徹底打通成套設備的技術難點,進一步優化生產工藝,實現行業普遍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研究院一方面重點研發氯化法工藝和成套裝備,特別是6萬~10萬噸級的工藝和成套裝備,服務于我國鈦白粉行業的綠化發展和產業化升級;另一方面,總結和推廣硫酸法清潔生產工藝,加快傳統硫酸法生產工藝向清潔生產工藝轉化,進一步推動我國鈦白粉行業綠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