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供給側改革】
為遏制效益下滑,甘肅金川集團在原料、運輸、生產環節下苦功
降成本 這家企業蠻拼的
奧比島,一座太平洋上的小島,除了以前采礦人遺棄的小木屋,只剩下熱帶雨林了。
缺淡水,從高處的淡水湖引流;不通暢,動手造碼頭、修公路;沒有電,原地建電廠……在李光和同伴們看來,這里完全是荒島。
他們從哪兒來?為何而來?想做什么?印尼馬魯古省—廣西防城港—甘肅金昌,3個地方,講述著同一個企業——金川集團降成本的故事。
降原料成本:走出國門荒島尋寶
2015年的一天,正在參加技術論證會的李光接到電話,讓他去找主管干部工作的領導。“不是人事調整的時候啊,我是不是犯錯誤了?”李光滿腹狐疑。他不知道,一個重大使命就在眼前:離開甘肅金昌,去印尼開拓紅土鎳礦項目。
因為抗腐蝕性能好,鎳這種礦物廣泛應用于不銹鋼生產,高純鎳在軍工、電子、航空航天工業更是常見。作為老牌國企,金川集團曾改變了中國缺鎳少鈷的歷史,是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產鎳企業。然而,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效益嚴重下滑。
“資源型企業,資源就是糧食,是企業的生命。”李光說。自然界中鎳主要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硫化鎳礦,約占30%;二是氧化鎳礦,俗稱紅土鎳礦,約占70%。過去10余年,世界范圍內都沒有發現新的大型硫化鎳礦床,金川自有的硫化鎳礦也越挖越少,開采成本越來越高。第一條路走不通了,金川不得不轉向紅土鎳礦。問題也隨之而來。
紅土鎳礦主要在境外,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國家。近年,印尼開始禁止紅土鎳原礦出口,金川抓住機遇,與馬魯古省WP&RKA紅土鎳礦公司達成投資協議,占股60%,獲得奧比島、馬拉馬島開采冶煉權。李光則被任命為該項目主管冶煉的副總。
經過在奧比島等實地考察,新冶煉廠完成了選址、設計,開始建設施工。到2018年,年產3萬噸鎳的印尼WP&RKA鎳鐵廠將正式投產。
“走出去到印尼,一方面是調整原料結構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更是看準市場需求。”李光介紹,數十年來金川積極開發高純度鎳產品,最高純度可達99.9999%。但市場上需求最多的,是含鎳70%—80%的鎳鐵,因此WP&RKA項目也主攻鎳鐵生產。
不斷尋找,荒島真有寶。目前,金川已實現直接股權投資海外公司16家,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開展了各項礦產資源國際合作。
降運輸成本:深水良港海邊建新家
胡東明推開窗戶,北部灣的海風撲面而來。想起6年前的夏日,第一次來到廣西防城港,他記憶猶新。
“一下車就感受到了這個城市的‘熱情’,汗水順著袖管往下淌。怎么也沒想到,涼席和空調成了剛需,和甘肅老家太不一樣了。”胡東明介紹,金川總部位于西北內陸,但鎳銅等有色金屬產品在國內的主要消費市場卻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原料運輸越來越依靠進口。
從連云港上岸,原料裝車運抵西北加工,再把成品送到華東華南銷售,運輸每噸銅就要2000元。按年產40萬噸銅計算,每年光運費就多花8億元。銅價低迷時,加工增值部分都補不了運費。掰著指頭,胡東明算了算運輸成本賬。
旱鴨子也得學會游泳。防城港是中國西南地區深水良港,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6個,港口吞吐能力超1.5億噸。金川下決心建個新家,以此為基地發展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的生產,降低運輸成本。
胡東明是計劃部經理,全程參與了防城港項目的設計籌備等各環節。項目施工伊始,工地的彩鋼房就是家。時值盛夏,臺風“威馬遜”登陸,大家都逃離防城港躲了出去。回來后發現,彩鋼房全被卷走了。“北方人這才知道臺風的厲害!”胡東明說。
目前,40萬噸電解銅以及配套硫酸生產已達產達標,預計年實現營收140億元左右。而金川在甘肅老家的銅產能從60萬噸壓減到20多萬噸。
海外原料運到防城港,直接進入廠區冶煉,成品更能直接出海走向全球。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金川廣西公司成為少有的既在“帶”上又在“路”上的企業。
降生產成本:自家的錢袋勒緊了花
早晨7點,蘆紅軍就來到甘肅金昌的金川鎳冶煉廠二電解車間。作為電解班班長,他要給班組里的150多人排班。
蘆紅軍是技術能手,多項創新為公司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增效。他的團隊曾開發電鍍用厚板鎳的開發與應用工藝,以12個創新點一舉獲得第七屆全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特等獎。
在生產中,電解鎳板取出后,有一道工序是除掉電解槽中的廢渣,要用到隔膜袋。“隔膜袋是易耗品,所以我們自主設計了一套裝置來降低隔膜袋的消耗。”蘆紅軍介紹,這套裝置投入使用后,每個電解槽的除廢渣時間縮短約30分鐘,增加了產量和產值,每年可創造經濟效益440萬元。
一把掃帚、一個紙杯、一張紙,蘆紅軍的班組都要節約使用,最大可能節省生產成本。“實施市場化核算后,每個員工的收入都與公司效益掛鉤,公司賺了錢,個人收入才能上去。”
除了生產細節,企業管理這等大事也有降低成本的空間。前些年,鎳銅價格看漲,一噸鎳最高達48萬元。公司整體效益好,所以并不在意某個子公司是否盈利,企業管理比較粗放。近年來,由于管理欠缺,公司主產品價格斷崖式下跌,一噸鎳賣不到10萬元。所以,2015年底開始,一場細化企業管理的降本增效改革全面開啟。
“以前我們不算賬。上面下達生產指標,我們按時完成就可以了。現在,各二級單位自負盈虧,每個人必須學會算賬,而且是算細賬。”蘆紅軍說,“花公司的錢要像花自己的錢一樣,能省就省。”
過去,金川只有一個“大腦”在思考。改革后,每個二級公司、車間、班組甚至每個員工,都在思考。無數“大腦”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降成本、增效益。
今年上半年,金川可比產品總成本同比降低6.68億元。電鎳、金川陰極銅單位加工成本分別降低10.52%、2.5%,電鈷加工成本降低9.44%,提質增效11.8億元。公司累計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同比增加107億元。在主產品價格持續低位徘徊的情況下,金川效益下滑態勢得到了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