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綿鈦生產已處于峰值弧頂下行區,從中長期、整體的角度來看,已經呈現“弧頂”+“下降通道”的走勢,但不排除個別年份的波動回升。當前,我國鈦材行業呈十大發展趨勢:
一是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現階段,我國鈦材行業需要遵循減量發展規律,要嚴格按照“淘汰一批、消化一批、整合一批、轉型一批”相關規定轉型發展。雖然鈦材價格有所回升,但整體仍處于低位,超主要原因就是鈦材產能過剩嚴重,因此淘汰過剩產能是鈦材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是打造超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鈦材行業是未來我國制造業中超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為此需要加快鈦材行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包括理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管理方法創新。
三是全力發展綠色鈦材。鈦材行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核心是綠色發展,要求鈦材企業必須達到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所提出的要求,接受政府和人民的共同監督。因此,當前淘汰落后產能主要是依靠環保標準,不過化解產能和綠色鈦材可以做到同步進行。
四是轉型升級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一方面能加快推進鈦材行業轉型升級,引領鈦材產品向中高端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但鈦材行業研發創新的關鍵是人才隊伍建設,由于鈦材生產環境較為艱苦,就業前景不樂觀,各大高校相關專業招生人數正在逐步縮減,因此改善生產環境、提高行業智能化水平已迫在眉睫。
五是大力增加有效供給。有效供給的增加取決于鈦材企業推出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以及可持續低成本基礎上的低價策略。而提高品種質量、降低能耗、提高有效供給是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
六是優化產業布局。鈦材產業布局應堅持“一帶、多點、網絡化”,即沿江沿海地帶加快發展,內地結合環境和資源多點布局,為下游用戶提供網絡化服務。逐步推進鈦材沿海布局戰略的穩步實施,深層次調整優化鈦材產業發展布局,對鈦材產業轉型、重裝上陣意義重大。
七是加快聯合重組步伐。目前,我國鈦材產業集中度僅有30%左右,明顯偏低。因此,大規模鈦材企業的聯合重組既符合行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又能在鈦材供給側改革中增加有效供給,有利于鈦材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八是推動開放發展。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在資源開發、產業轉移、鈦材貿易爭端、技術和裝備輸出等方面逐步形成有利于我國鈦材業的貿易秩序,減少貿易摩擦,形成合作共贏的有利局面。
九是強化資源保障力度。當前,我國鈦鐵礦石和優質焦煤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進口,因此鈦材行業關鍵性、戰略性資源的保障力度需要進一步提高。
十是完善公平的市場環境。從層面來看,不同地區的環保、財稅、土地和用工等方面執法力度不一,行政監管不嚴,對假冒偽劣產品打擊力度不大,甚至有些地區的貿易壁壘仍然存在。不公平的市場環境加重了鈦材行業的惡性競爭,不利于我國鈦材行業轉型升級,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平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