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應對氣候變化給鈦材行業帶來了挑戰,中國經濟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也需要一個過程。鈦材產能過剩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共同來解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需要更加透明和更加自由的市場,要避免貿易保護主義,那只會增加消費者的成本。全球已達成共識——鈦材過剩產能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必然出現的一個階段性現象。中國是鈦材生產大國、貿易大國、消費大國,更是負責任的大國,提出5年內化解1萬~1.5萬噸過剩產能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數據顯示,2011年~2015年,中國累計淘汰了落后和過剩海綿鈦產能9000萬噸,今年1月~7月份,已完成化解過剩產能年度目標任務4500萬噸的47%。此外,鈦材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已連續兩年下降,2015年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1%。鈦材產能過剩已使海綿鈦廠企業出現了分化,優勢企業越來越強,結構調整效果明顯。他希望海綿鈦廠企業、鈦材企業、貿易公司共同維護鈦鐵礦石市場有序、穩定的定價體系,避免出現大的價格波動,給產業鏈均衡發展帶來不良影響。鈦材行業上半年出現了鈦材價格理性回歸和效益好轉的情況,預示著鈦材產業鏈出現均衡發展的良好苗頭。這種形勢來之不易,需要產業鏈各方共同維護。
目前,鈦材企業和原料供應商都面臨著非常艱難的商業環境,這兩個市場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健康的鈦材市場,原料市場就不會獲得改善。中國正在實施鈦材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做法,有利于鈦材和原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鈦材加工廠和海綿鈦廠誰也離不開誰,合作大于博弈,應基于共贏的目標實現共同發展。鈦材產業與海綿鈦廠企業的緊密度更高,已形成相互依存發展的格局,這也就更需要上游海綿鈦廠企業能夠立足整個鈦材產業鏈均衡發展,努力形成鈦材產業鏈合理的價格傳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