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戴著一幅深度眼鏡,斯斯文文中透著幾分干練,儒雅之氣兼具幾分精明,說話慢條斯理,走路時偶爾還會把手背起,渾身蘊藏知識分子的韻味。
他,曾經是位站在講臺上的老師,上世紀90年代逐步下海試水。走下講臺的他在商海中跌爬滾打。一路摔摔打打,跌跌撞撞中走了過來,伴隨新世紀的鐘聲,王老師與大家一樣跨越到了21世紀,思維也隨著世紀鐘聲而輪換定位。2003年10月,對鈦產業復蘇似乎有些先知的王老師懷揣著5000元來到了當時的遵義鈦廠,購買了一桶海綿鈦(100公斤海綿鈦)開始了涉鈦創業。憑借這5000元起家,他用智慧打造了鈦行業擁有一席之地的“王老師鈦材”。
他,就是王興國,“王老師鈦材”的創始人。當記者問王老師為什么用“王老師”作為鈦材公司的名稱時,他說,自己曾經當過老師,現在仍有不少人稱他王老師,用“王老師”作為公司名稱更能講信用、樹品牌,產品品質優劣直接與王老師有關。取名“王老師鈦材”就是要以品質立企,以品質做人。王老師鈦材研發團隊按客戶要求組織研發,然后通過擁有先進裝備制造的企業進行生產,這是一種值得探索的經營模式。近日,王老師鈦材從研發到組織生產經過3個月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德國高鐵配件Gr5高性能方棒、圓棒、鍛件抗拉大于1200MPa,屈服大于1000MPa,伸延率大于15%的產品按期發貨。整個研發到生產有西工大教授參與,西北院和寶鈦實驗室大力支持。
去年5月,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鈦鋯鉿分會主辦的寶雞鈦展上,記者遇見了王老師,他西裝革履,鏡片背后藏著一雙睿智的慧眼,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發展歷程。他站在鈦展覽廳的中心巷道,環顧四周,指著周圍的鈦加工企業說,這些企業百分之八九十當初都是“吃”著遵義鈦廠海綿鈦原料長大的……
王老師說,“王老師鈦材”是遵義鈦廠孵化出來的上千萬元的公司。正是2003年10月的5000元錢100公斤海綿鈦孕育了“王老師鈦材”的發展壯大。他說:“咱跟遵義鈦分不開呀!”
前些天,記者電話與王老師聊了許久,能夠感受到電話那端的王老師很興奮。他說,當初他是單打獨斗,而如今已有員工30多人,研發團隊中有海歸人員,也有退休教師和下崗工人。王老師鈦材的經營模式獨具有自身特色,主要是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科研院校的研發優勢,購買專利開發新產品,確保產品高端化,并依托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先進裝備進行加工制造。王老師說,特別感謝寶鈦集團、西北院等先進加工制造與檢測能力先進的國有民營企業助力王老師鈦材的產品走向高端化。
如今,王老師鈦材按用戶要求研發的產品已經亮出了自身的品牌,產品出口到歐美、亞太地區。產品涉及領域包括高鐵、醫用、核電站、船舶行業(全部出口)等。
興奮洋溢于臉上,洋溢于人生的自豪中。當行業企業大多還在裹著棉衣在寒冷中熬冬時,王老師鈦材用屬于自身特色的經營模式,研發不斷、新品不斷、銷路不斷、收獲不斷。他說:“王老師鈦材既要為國家多交稅,也要為國家多掙外匯;既要為王老師鈦材多增效,也要為員工多增收。”
談到未來的發展,王老師說:“王老師鈦材產品走的是與用戶洽談產品需求、規格、型號及質量的要求,然后組織人員研發,將研發成果通過相應企業生產出產品。”在精益求精、克苦鉆研的努力中,王老師鈦材產品以質取勝,目前已進入軍工領域5年。王老師說:“未來還將發揮自身團隊的研發優勢與自身特色的經營模式+國有民營的先進裝備,推進王老師鈦材產品朝著更加寬泛的應用領域延伸。”
王老師個人實現了人生的轉型,“王老師鈦材”也從5000元到上千萬元的發展,實現了創業生涯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