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10月開始,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的相繼倒閉,整個世界經濟的“多米諾骨牌”開始傾倒。
中國的鈦產業也是自2008年10月開始出現長時間下行,一級海綿鈦的價格從8萬元/噸,一路狂跌至4萬元/噸。
經歷了8年的煎熬,能夠生存下來的海綿鈦生產及鈦材加工企業,自2013年開始,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風口”:減產、停產、破產重組、甚至是徹底倒閉。
據行業專家分析,這一切都源于金融危機和產能過剩。
其實,對于中國的鈦產業而言,金融危機的影響與“產能過剩”都不是企業減產、停產、破產的理由,而只是進入了一種新常態。
任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是來自內部,而不是來自外部,因此要想生存與發展,首先應該正視我們本身的問題,即我國鈦產業存在的問題。
中國鈦產業存在的問題
缺少品質意識
品質,不僅僅是指產品本身,還包括經營者的品質。
面對金融危機和產能過剩,依舊存在不少卓越的企業。據《華爾街日報》透露,在西方對俄羅斯制裁最為嚴厲的時候,VSMPO-Avisma公司與波音的合作合同已延續到了2022年的7月份。
而這些卓越的企業,都有著所謂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
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
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都在不斷完善。
專業、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反思我們生產的鈦產品,大多數企業的經營者不但沒有這種“匠心”,而且還缺失必要的“良知”與“善心”,才導致了企業的減產、停產,甚至是破產。
缺少成本意識
這種成本意識,不僅僅是生產成本、還有資金成本、違約成本。
缺少市場意識
對于大部分經營者而言,只想分蛋糕(市場),不愿意做大(新)蛋糕,導致了整個中國鈦產業的需求量被鎖定在了6萬噸以內。
中國有許多產業需要去產能,可對于鈦產業而言,卻是眾多不需要去產能的產業之一。只要我們能夠把品質做得足夠好,成本足夠低(客戶買得起),鈦材產品,完全有能力去“吃掉”一部分不銹鋼、甚至是銅材市場。
缺少系統意識
只關注交集,不關注并集。
中國鈦產業習慣的是點到點的銷售,而很難做到延伸至點到線、拓展到面、直至大系統。單純地去賣產品,缺少產業鏈思維模式,而不愿意去賣方案,特別是不愿意為客戶資金解決方案的供應鏈管理。
缺少戰略意識
只關注現在,不關注未來。
據工商部門提供的資料分析,中國每年約有100萬家民營企業破產倒閉。這就是說,中國每天約有2740家民企倒閉,每小時就有114家企業破產。60%的民企將在5年內破產,85%將在10年內消亡,而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9年。
以上數據是近年來的數據,那時的企業還在“春天里”,至少那時的海綿鈦價格還在8萬元/噸左右。
目前,中國首部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顯示,20年來,中國每年新誕生的民營企業15萬家,但同時每年又消失了10萬多家。60%的民營企業在5年內倒閉;85%的企業在10年消亡。小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年,大中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為7年。
而我們鈦產業的經營者,大都有一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都在坐等鈦材市場春天的到來,殊不知現在做和尚也越來越難了。
缺少合作意識
梁山好漢式經營,各自為王。
對內,如何與員工合作?對外,如何與同行合作?
對于鈦企業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與客戶合作,為客戶創造價值。
中國鈦產業發展的未來
中國的鈦產業曾經屬于“暴利行業”,所以海綿鈦企業才從兩家發展到了N+2家,海綿鈦產能也從2000噸擴張到了15萬噸。
對于中國的鈦產業而言,產能其實不是問題,去產能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降低費用,創造讓更多客戶買得起的產品,才能讓市場壯大起來。
從當前經濟形勢和產業轉型的發展來看,中國鈦產業的未來也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將極大影響鈦產業的未來。固守舊的模式,墨守成規我們將失去發展方向。
那么,未來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筆者提出幾個概念希望能引起思索:
微利化時代已經走來;
供應鏈金融模式;
工業4.0轉型;
隱形冠軍時代:專注、深入創新、注重研發、親近客戶;
超級專業化時代:更開放、專業化的細分;
微信時代。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最簡單的管理。中國鈦產業要想走出低谷,步入良性發展,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重新定位:實事求是、認清大趨勢,接受“微利時代”認真做產品
雖然中國的鈦產業已經從“暴利時代”進入“微利時代”,但中國的鈦產業依舊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中國的鈦行業曾經是一個“暴利”產業,但卻沒有造就出中國的首富。相反,普遍被認為投入大、回報率低的飼料產業卻成就了中國最早的首富,值得大家思考的是,造就首富的時期并不是飼料的“暴利時代”,而是飼料進入“微利時代”后,才成就了四川劉氏兄弟中國首富的輝煌。
“暴利”,一般是與“粗放”相聯系的,而“暴利時代”已經成了過去,“微利時代”則需要“精耕細作”。管理無小事,細節決定成敗,做好每一個細節,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有機會做出精品。
對于商務人士而言,我們都離不開旅行箱,日默瓦品牌,一個24寸、重量不足5千克的鋁鎂合金旅行箱,售價竟然高達13000多元,相當于現在3噸海綿鈦,或者是1.5噸鈦合金板的價格。
當然,我們缺少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工匠精神”。日默瓦自1898年誕生以來,在其109年的發展歷史中,經過Morszeck家族三代人的傳承與創新。這一品牌早已成為國際時尚界最知名的箱包品牌之一,在歐美乃至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備受推崇。
好產品自己賣自己,如果中國的鈦產業能夠做到“質優價廉”,我們還用擔心來自國外的競爭,來自危機的打擊嗎?
因為經濟危機,中國的鈦產業進入了“微利時代”,正好給中國的鈦產業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洗牌最后,剩下的必然是那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自我革命:誠信做人、誠信經營,點滴做起
為什么會產生金融危機?這源于信托責任,就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以及對我們所在公司的股東,也就是中小股民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很難說清楚的,也是無法定量分析的,它就是良心。
如果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是由于金融機構喪失信托責任所造成的,那么,今天某些大企業以及若干的百年老店之所以陷入危機、甚至破產,則是因為這些企業缺失了誠信所致。
當經濟危機開始波及實體經濟之時,依舊有某些企業保持了勃勃生機,比如日本的“京瓷”(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的簡稱)、“KDDI”(第二電電)。
面對目前的經濟危機,稻盛和夫先生認為,“輕輕松松賺大錢”,也就是不勞而獲、少老多獲,這種不知足的欲望催生了新的金融產品,并不斷向全球擴散。追根究底是人的貪婪、無盡的欲望和貧瘠的心理,也是此次危機的根源。
我們正深陷其中的金融危機,實則是一種誠信危機。
中國的鈦產業,到了重新構建誠信體系的轉折點:產品+人品+細節+守時。
組織革命:由“我”到“我們”(“雇傭制”變“合伙人制”)
未來企業最值錢的東西,一個是數據,一個是人才。未來所有的管理都是圍繞數據和人才來做利益的安排。生態文明時代靠的是人才。人才從雇傭制變成合伙制。
在傳統的利益分配模式中,股東、管理層、員工之間的關系是自上而下的指令關系和分配關系。企業的管理決策自上而下傳達,企業的經營成果分配則完全由上級決定,這種模式下的員工完全處于被動狀態,員工往往自主性差、缺乏能動性、規避責任。
而合伙人制的本質是,建立一套企業分配機制,激勵員工以更大熱情和更負責任的態度投入到工作中,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營機制,為員工提供創業平臺,幫助員工實現人生價值。在這種模式下,員工不再是單純的勞動力出賣者,而是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工作上也會變得更加熱情和積極主動。
從員工轉變為合伙人,這種轉變更好地解決了投資者和員工之間的利益分享。這些股東擁有職業經理人和事業合伙人二合一的身份,既為股東打工也為自己打工,與公司的利益變得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