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春曉在微信中留下未來可能出現“三航爭鈦”的字眼后,筆者就一直在關注航空、航天、航海用鈦的發展動向及市場潛力。去年5月份在陜西寶雞召開的鈦產業發展論壇上,曹院士又再次提到了“三航爭鈦”的發展趨勢,說明了三航用鈦市場一旦打開,中國鈦產業定會在“三去一降一補”中優勢凸現、揚帆起航。
“三航爭鈦”,到底爭的是什么?不弄清這個“爭”相,也只能是別人爭得熱熱鬧鬧,自己卻是一聲嘆息。
無論是美國波音,還是法國空客預測的未來20年飛機制造業的趨勢,其核心都是民用飛機、軍用飛機的增長將會給鈦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與豐厚的利潤。這說明了“三航爭鈦”的確有發展的巨大潛力。所以,面對“三航爭鈦”一定要有“爭”功夫才能掙得好效益。
在美國波音、法國空客預測飛機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中,展示了鈦應用的市場潛力,而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又把觸角伸向了海洋經濟、海洋戰略用鈦。C919大飛機下線,蛟龍號入海,可見自產航母、航空航天以及軍工對鈦的需求將逐步拓展我國鈦工業發展的新空間。實際上,在進入21世紀以來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鈦產業的發展已經初露端倪,而“三航爭鈦”的花蕾也將在“十三五”期間逐步綻放并迎來長時期發展的春天。
可以說,2015年是我國全面探索“海洋用鈦”之年。在這一年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廉在武漢地等主持召開了多次海洋用鈦的會議,來自多所科研院所、船舶工業、國防軍工的院士及專家學者紛紛為海洋用鈦注入智慧,這體現了“海洋強國”助推我國航海用鈦向前發展。
周廉院士說,海洋用鈦發展空間巨大,但我國海洋用鈦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相比還顯薄弱,存在研發力量弱、應用占比少、技術顯落后、實驗數據少等問題。若要在“海洋強國”中展示鈦合金的優勢,提高鈦合金應用的占比,則需要國家投入資金,成立專門的研發機構,壯大并提升海洋用鈦的研發實力。
鈦合金之所以具備“三航爭鈦”的實力,那是由其自身的優勢決定的——比強度大、抗腐蝕性好、溫度適應范圍廣、無磁性、高韌性、可焊接等突出特性,在航空、航天、航海、軍事、化工、冶金、醫療、海水淡化、海洋石油開采、日常用品等領域有著較廣泛的應用空間,并擁有“太空金屬”、“海洋金屬”、“未來金屬”、“智能金屬”等美譽。這是鈦合金的硬功夫“爭”本領,但鈦合金有自身擁有功夫和本領,并不等于每個涉鈦企業具備硬功夫“爭”本領,這就是“爭”的實質。
面對“三航爭鈦”,你爭第幾?航空、航天、航海拓展了鈦合金前行的視野。鈦業人看到了希望之“餅”,市場之“餅”,發展之“餅”。但如何才能吃上這個“餅”,那要憑實力靠功夫才能“爭”取到更多的份額。鈦合金自身擁有適應三航用鈦的優勢,如何開發利用好這些優勢需要涉鈦企業的研發之力、科技之功、產品之優。磨刀不誤砍柴功,誰的刀功好,誰就能砍來更多的“柴”,吃到更多的“餅”。
進入21世紀后,我國鈦工業發展勢頭喜人,產能在2000年的基礎上增長了50倍以上,實際產量增長了近30倍,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鈦工業生產與消費大國。但由于無序發展導致了產能過剩,引發了鈦產業進入冰火交加的發展陣痛期。而這也就引出了筆者要說的“三航爭鈦”,你爭第幾?你有沒有爭得“三航”市場份額的真功夫?
近些年來,產能過剩帶來的市場嚴寒,讓不少鈦企業在嚴寒中“饑寒交迫”,日子過得相當艱難。但就是在這種極寒環境中仍有類似西部超導這樣的優秀企業跑步前進,不管是產品品質、科技創新,還是企業效益都顯得獨樹一幟。這就是能夠在“三航爭鈦”中擁有的“爭”功夫掙來的好效益。
“三航爭鈦”是一道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大菜,鈦企要想品嘗,需要努力實施科技創新、提高品質、提升競爭力,才能分享到“三航爭鈦”帶來的美味。
筆者在分析思考“三航爭鈦”時,讀到了中國商飛公司發布的《2015-2034年民用飛機市場預測年報》數據。數據顯示,未來20年,全球市場單通道噴氣客機交付量將達到24144架,價值達2.25萬億美元。在這一迅猛增長的需求下,CFM國際、普惠公司等發動機制造商都正在準備迎接產量創紀錄年份的到來。
“三航爭鈦”,你爭第幾?只有在科技創新上爭技術的領先、爭品質的優秀、爭競爭力的排位、爭新品新材料的跨越,“三航爭鈦”才會助力鈦企騰飛,才會助力化解產能過剩。所以,“三航爭鈦”爭的是“打鐵全憑本身硬”,爭的是“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