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綿陽在軍民融合發展方面“動作”頗多——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設立總規模為20億元的“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成果轉化基金”、與西南科技大學共建“四川省軍民融合研究院”、啟動軍民融合金融服務中心試點……
除了“多”之外,外界更關注的是“新”——上述探索大多沒有先例可供借鑒。以軍民融合金融服務中心為例,可以將軍民融合企業申請貸款時間從一個月縮短到一周,未來還可以“升級”為軍民融合專營支行。這在國內尚屬首次,也得到金融監管部門的認可,有望在國內推廣。
從這一連串動作之中,不難看到綿陽探索軍民融合堅定不移的決心和創新改革的勇氣。
軍民融合是一項國際課題。如何將軍工技術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各國都在探索,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可供借鑒。在中國,綿陽以其獨特的區位資源優勢,一直承擔著探索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歷史使命。
綿陽與軍民融合“結緣”,始于上世紀中葉的“三線建設”,當年大批軍工院所落戶于此,奠定了綿陽國防軍工重鎮的基礎;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綿陽科技城的戰略決策,此后綿陽一直肩負著探索軍民融合發展道路的歷史重任;2015年9月,國家出臺《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包括綿陽在內的四川成德綿地區入圍,其中綿陽探索的主攻方向正是軍民融合……
綿陽也從軍民融合中嘗到甜頭。依托“院所自轉、軍工自轉、院企聯轉、民企參軍”4種軍民融合模式,綿陽催生出長虹、九洲、利爾化學等一大批軍民融合代表企業。截至2015年底,該市軍民融合企業已達446家,實現軍民融合企業產值1720億元。
作者:祖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