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后,隨著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短板領域獲得長足發展,結構更為合理,以及城鄉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未來中國銅、鋁、鋅、鎳等有色金屬市場,將展現四大趨勢。
一、經濟增長放緩,需求體量規模依然巨大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有色金屬需求亦持續放緩,但因為對比基數的不斷提高,其體量規模依然巨大。比如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7.4%左右,但僅其增量就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1年的經濟總量。同樣道理,盡管中國有色金屬需求(10種有色金屬表觀消費,下同)增幅由先前的兩位數回落至6%左右,但其絕對數量依然驚人,現在每1個百分點的增幅,所增加的有色金屬需求量近50萬噸,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10個百分點的增長水平。初步測算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有色金屬表觀消費量接近4800萬噸,2015年將越過5000萬噸關口,占據全球消費總量的很大部分,體量規模確實巨大,而且還在不斷增大。
二、經濟增長質量提高,需求新亮點顯現
已經體量巨大的中國有色金屬需求還所以不斷壯大,主要在于今后中國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致使需求新亮點顯現,成為中國有色金屬需求增長新動力。
首先是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但從產業結構來看,輕紡和原材料加工業占據很大比重,核心技術產業、重大機械裝備產業相對薄弱。大而不強,是現今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特點。按照工信部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到2025年中國將要趕超德國、日本等國制造業,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實現這個規劃,不僅需要在中國在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方面迎頭趕上;不僅需要涌現一批能夠與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等世界同類企業掰手腕的中國龍頭企業;而且還會引發中國制造業結構的顯著變化:即中國制造業中,輕紡工業和一般加工業比重下降,而電子、高鐵、核電、汽車、機械裝備等機電工業比重顯著提高。機電行業是消耗有色金屬的主要行業,受其影響,中國制造業單位產值中的有色金屬含量增加,由此提高中國有色金屬消費強度。
其次是交通設施轉型升級。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高,中國交通設施也將出現大規模轉型升級。這主要是伴隨著城市之間電氣化鐵路,尤其是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伴隨著城市內部電氣化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日益取代傳統汽柴油發動機和輪胎交通系統,勢必相應增加各類有色金屬需求。
再次是房屋建筑的轉型升級。由于今后建筑用地集約化發展,大量平房、低層房屋,特別是大量農村房屋,由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有色金屬的土坯房屋、磚混房屋,被十幾、數十層的鋼筋水泥和鋼結構建筑所取代,由此大量增加輕型材料如鋁,大量增加耐腐蝕裝飾材料如鎳、鋅,大量增加輸電材料如銅等。應該說,城市現代建筑單位建筑面積所產生的有色金屬消費量,將是傳統建筑,尤其是農村建筑的數十倍,甚至是上百倍。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大規模發展和建筑用地集約經營的大規模發展,中國有色金屬將會獲得新的增長基礎。
最后是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外溢。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為了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國家發改委自2014年4季度以來又密集批復一大批鐵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總投資額有數萬億元之多。即便如此,現階段中國基礎設施仍然屬于國民經濟短板,比如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管網、環境保護等方面建設嚴重不足,存在很大發展空間。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有色金屬。前不久決策層提出“一路一帶”建設,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方面。“一路一帶”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是高速鐵路等交通設施建設。高速鐵路,不僅是“鋼鐵大道”,而且也是“有色金屬大道”,當然需要消耗大量有色金屬。不僅如此,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高速鐵路等交通與管線建設,還會產生很大的需求外溢,比如境內高速鐵路建設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延伸,中國基礎設施產能與全球旺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相結合等,其外溢金額可能會有數十萬億美元之多,。隨著外溢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以中國機械設備、工程機械、建筑材料出口為載體的中國有色金屬需求也將旺盛起來。
總之,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發展,尤其是增長質量的不斷提高,經濟結構的趨向合理,現代化建設取代傳統建設,中國有色金屬需求新亮點也在不斷顯現。盡管具體數字難以精確測算,但由此引發的需求增量無疑是巨大的。由此可見,伴隨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所發生的,并非有色金屬消費下降,反而是其消費強度的顯著提高。
三、鐵腕環保,產能釋放受到抑制
一段時期以來,中國有色金屬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無能力治污,嚴重超標排放,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的重要參與者。習近平主席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強調,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為此,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承諾,要以鐵腕治理中國環境污染,并且闡述了2015年的治污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減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別減少3%左右和5%左右。
2015年前2個月累計,全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為65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6.1%。主要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同比增速多在6%左右;銅、鉛、鋅、鎢、錫、銻等六種精礦金屬含量115.9萬噸,同比下降2.2%。整體來看,處于中低水平增長態勢。如果中國各級政府真的能夠以鐵腕治理環境污染,作為中國重要污染源之一的有色金屬產業鏈所有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金屬冶煉、壓延加工、廢金屬和礦石生產等,勢必受到很大抑制,一些落后企業及產能將被迫退出市場。受其影響,中國上述產品產量,無一例外地都要放緩,甚至出現絕對數量的下降。
四、價格優勢明顯,境外進口依存度提高
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提高有色金屬需求;另一方面,因為國內資源缺乏和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需要,其內有色金屬產能釋放受到很大抑制,為此產生更大的產需缺口,必須通過增強進口予以解決。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中國有色金屬(含銅礦砂、氧化鋁等冶煉原料,下同)進口一直保持增長勢頭,并未受到經濟增速持續回落太多沖擊。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僅銅、鋁兩大有色金屬及冶煉原料進口量就達到2277萬噸,比上年增長17.6%。2015年前兩個月進口增速雖有回落,但這種狀況不會持久。如果將礦砂與廢金屬也都折算成金屬含量,,預計全年各類有色金屬進口總量將超過3000萬噸,保持較高水平。
中國有色金屬進口呈現增長勢頭,還在于境外產品價格競爭優勢明顯。由于美聯儲加息預期強烈,以及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愈加寬松的貨幣政策,預計下階段美元繼續升值趨勢,美元指數“破百”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受其影響,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銅、、鋁、鎳等有色金屬價格還會進一步跌落,由此增強中國有色金屬產品的進口競爭力。
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的大幅跌落,從中國經濟發展全局而言,不失為一個大好時機,不僅有利于中國節能減排,減少環境壓力;還能夠降低中國發展成本。據初步測算,按照今年全年進口各種有色金屬3000萬噸(包括礦石與廢金屬折算),如果每噸價格平均下跌100美元,中國將因此減少進口成本30億美元。我們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有步驟地大量進口銅、鎳等有色金屬及冶煉原料,擴充我們的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
一、經濟增長放緩,需求體量規模依然巨大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有色金屬需求亦持續放緩,但因為對比基數的不斷提高,其體量規模依然巨大。比如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7.4%左右,但僅其增量就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1年的經濟總量。同樣道理,盡管中國有色金屬需求(10種有色金屬表觀消費,下同)增幅由先前的兩位數回落至6%左右,但其絕對數量依然驚人,現在每1個百分點的增幅,所增加的有色金屬需求量近50萬噸,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10個百分點的增長水平。初步測算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有色金屬表觀消費量接近4800萬噸,2015年將越過5000萬噸關口,占據全球消費總量的很大部分,體量規模確實巨大,而且還在不斷增大。
二、經濟增長質量提高,需求新亮點顯現
已經體量巨大的中國有色金屬需求還所以不斷壯大,主要在于今后中國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致使需求新亮點顯現,成為中國有色金屬需求增長新動力。
首先是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但從產業結構來看,輕紡和原材料加工業占據很大比重,核心技術產業、重大機械裝備產業相對薄弱。大而不強,是現今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特點。按照工信部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到2025年中國將要趕超德國、日本等國制造業,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實現這個規劃,不僅需要在中國在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方面迎頭趕上;不僅需要涌現一批能夠與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等世界同類企業掰手腕的中國龍頭企業;而且還會引發中國制造業結構的顯著變化:即中國制造業中,輕紡工業和一般加工業比重下降,而電子、高鐵、核電、汽車、機械裝備等機電工業比重顯著提高。機電行業是消耗有色金屬的主要行業,受其影響,中國制造業單位產值中的有色金屬含量增加,由此提高中國有色金屬消費強度。
其次是交通設施轉型升級。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高,中國交通設施也將出現大規模轉型升級。這主要是伴隨著城市之間電氣化鐵路,尤其是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伴隨著城市內部電氣化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日益取代傳統汽柴油發動機和輪胎交通系統,勢必相應增加各類有色金屬需求。
再次是房屋建筑的轉型升級。由于今后建筑用地集約化發展,大量平房、低層房屋,特別是大量農村房屋,由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有色金屬的土坯房屋、磚混房屋,被十幾、數十層的鋼筋水泥和鋼結構建筑所取代,由此大量增加輕型材料如鋁,大量增加耐腐蝕裝飾材料如鎳、鋅,大量增加輸電材料如銅等。應該說,城市現代建筑單位建筑面積所產生的有色金屬消費量,將是傳統建筑,尤其是農村建筑的數十倍,甚至是上百倍。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大規模發展和建筑用地集約經營的大規模發展,中國有色金屬將會獲得新的增長基礎。
最后是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外溢。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為了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國家發改委自2014年4季度以來又密集批復一大批鐵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總投資額有數萬億元之多。即便如此,現階段中國基礎設施仍然屬于國民經濟短板,比如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管網、環境保護等方面建設嚴重不足,存在很大發展空間。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有色金屬。前不久決策層提出“一路一帶”建設,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方面。“一路一帶”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是高速鐵路等交通設施建設。高速鐵路,不僅是“鋼鐵大道”,而且也是“有色金屬大道”,當然需要消耗大量有色金屬。不僅如此,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高速鐵路等交通與管線建設,還會產生很大的需求外溢,比如境內高速鐵路建設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延伸,中國基礎設施產能與全球旺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相結合等,其外溢金額可能會有數十萬億美元之多,。隨著外溢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以中國機械設備、工程機械、建筑材料出口為載體的中國有色金屬需求也將旺盛起來。
總之,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發展,尤其是增長質量的不斷提高,經濟結構的趨向合理,現代化建設取代傳統建設,中國有色金屬需求新亮點也在不斷顯現。盡管具體數字難以精確測算,但由此引發的需求增量無疑是巨大的。由此可見,伴隨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所發生的,并非有色金屬消費下降,反而是其消費強度的顯著提高。
三、鐵腕環保,產能釋放受到抑制
一段時期以來,中國有色金屬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無能力治污,嚴重超標排放,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的重要參與者。習近平主席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強調,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為此,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承諾,要以鐵腕治理中國環境污染,并且闡述了2015年的治污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減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別減少3%左右和5%左右。
2015年前2個月累計,全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為65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6.1%。主要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同比增速多在6%左右;銅、鉛、鋅、鎢、錫、銻等六種精礦金屬含量115.9萬噸,同比下降2.2%。整體來看,處于中低水平增長態勢。如果中國各級政府真的能夠以鐵腕治理環境污染,作為中國重要污染源之一的有色金屬產業鏈所有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金屬冶煉、壓延加工、廢金屬和礦石生產等,勢必受到很大抑制,一些落后企業及產能將被迫退出市場。受其影響,中國上述產品產量,無一例外地都要放緩,甚至出現絕對數量的下降。
四、價格優勢明顯,境外進口依存度提高
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提高有色金屬需求;另一方面,因為國內資源缺乏和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需要,其內有色金屬產能釋放受到很大抑制,為此產生更大的產需缺口,必須通過增強進口予以解決。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中國有色金屬(含銅礦砂、氧化鋁等冶煉原料,下同)進口一直保持增長勢頭,并未受到經濟增速持續回落太多沖擊。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僅銅、鋁兩大有色金屬及冶煉原料進口量就達到2277萬噸,比上年增長17.6%。2015年前兩個月進口增速雖有回落,但這種狀況不會持久。如果將礦砂與廢金屬也都折算成金屬含量,,預計全年各類有色金屬進口總量將超過3000萬噸,保持較高水平。
中國有色金屬進口呈現增長勢頭,還在于境外產品價格競爭優勢明顯。由于美聯儲加息預期強烈,以及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愈加寬松的貨幣政策,預計下階段美元繼續升值趨勢,美元指數“破百”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受其影響,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銅、、鋁、鎳等有色金屬價格還會進一步跌落,由此增強中國有色金屬產品的進口競爭力。
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的大幅跌落,從中國經濟發展全局而言,不失為一個大好時機,不僅有利于中國節能減排,減少環境壓力;還能夠降低中國發展成本。據初步測算,按照今年全年進口各種有色金屬3000萬噸(包括礦石與廢金屬折算),如果每噸價格平均下跌100美元,中國將因此減少進口成本30億美元。我們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有步驟地大量進口銅、鎳等有色金屬及冶煉原料,擴充我們的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