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國東北地區首個核電站—遼寧紅沿河核電站3號機組并網發電,至此,遼寧紅沿河核電站發電機組增至3臺。該機組使用中國廣核集團自主品牌的CPR1000核電技術,其國產化率達到80%。其中,反應堆控制棒驅動系統首次實現國產化,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汽輪發電機等關鍵設備均由國內廠家供應。
自從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以來,中國政府一度暫停了新核電項目審批,直到2012年12月份才核準田灣核電二期工程,此后再無新項目獲批。不過,去年下半年,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及沿海核電的恢復。2月17日,遼寧紅沿河核電站5號、6號機組正式在國務院辦公廳會議上獲得核準,成為了2014年至今首個獲批的核電項目。此外,使用我國自主3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福建福清5號、6號機組也將在近期獲批開工。
根據此前公布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要求,在2015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到2020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自1954年核電開始應用以來,短短60年的發展,目前核能已經成為世界能源三大支柱之一,倘若不是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核能發展勢必更進一步。但即便是風波之后,隨著世界能源需求、環境保護壓力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國家表示了對于發展核能的興趣和熱情。業內人士分析稱,核電用鋼市場將迎來春天。
中國核能發展空間巨大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437座運行中核動力堆,71座在建動力堆,150座永久關停動力堆,2座長期關停動力堆。其中,美國動力堆數量達到99座,為全球最高;法國有58座,位居第二;我國共有23座動力堆(含中國實驗快堆).
截至2014年底,全球437座核運行動力堆的總裝機容量為374.9吉瓦,71座正在建設中的核動力堆的總裝機容量為68.1吉瓦,堆型類別中以輕水堆為主,作為新技術的快堆和高溫氣冷堆占比較少。全球71座在建核動力堆中,37座來自于亞洲(遠東地區),其中,中國大陸共有26座在建動力堆,數量與裝機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全球僅有3座核動力堆開始建設,其堆型均為輕水堆,這一數字是10年來最低的。
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有23座運行中的核動力堆,總額定裝機容量為20330.58兆瓦。截至2014年12月份,隨著5臺核電機組的陸續投運,中國共投運22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0100兆瓦,發電量為1280億千瓦時,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39%。這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諸如法國核電占比高達70%以上,英、美、俄3國核電占比接近20%。可見,后期中國核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發展空間巨大。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一座核電站只產生約30噸的核廢料,不排放其他物質,如果用100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代替100座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站的話,可以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超過6億噸。歐美主要國家治霾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規模化興建核電站,大量替代化石能源,因此,國內增加核電比重也是明智之舉。目前,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6臺,裝機容量共28500兆瓦,為世界之最,預計2015年、2016年將先后有14臺機組投運,到2016年,整個核電裝機容量將超過34000兆瓦,共有36臺核電機組投運,發電量將超過風電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
核電大發展給鋼材市場帶來的利好
眾所周知,核電反應堆對于鋼材需求是非常大的,而且核電用鋼因為自身使用領域的特殊性,其性能要求、質量保障都非常嚴格,與此相應地,其產品附加值也非常高。
一般來說核電用鋼主要有3部分:核島用鋼、常規島用鋼、廠房及其他部分用鋼。其中,核島用鋼為核心關鍵部位用鋼,也是技術要求最高的部分,按照材質來分包括碳鋼、低合金鋼、不銹鋼、特殊鋼、部分鎳基合金、鈦合金、鋯合金等,其形狀有板、管、絲、棒、帶、鑄件等。
核電用鋼在核電站中用處較多的設備部件主要有:安全殼、蒸發器部件、穩壓器部件、安注箱部件、硼注箱部件、汽水分離器部件、發動機部件、汽輪機、輔機部件、換熱器部件、柴油機儲油罐、預埋件等。
截至目前,國內有22個機組已完成前期工作,具備核準開工條件。而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吉瓦,在建容量將達到30吉瓦,年均開工7個機組。
國內某機構通過模型預測,如果在2020年前完成規劃目標,將拉動鋼材需求1000萬噸以上;如果2015年前虧欠空間較大,今年用鋼需求量或達到300萬噸。其中,核電用鋼需求可能達到15萬噸~20萬噸。由此可見,隨著核電的迅速發展,核電用鋼市場已然擴大,據了解,國內諸多鋼鐵企業已成功研發生產出符合當前核電發展要求的核電用鋼,為此次核電大發展做好了準備。